时间: 2025-05-02 02:45:1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2:45:10
甑尘釜鱼(zèng chén fǔ yú)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甑子里积满了灰尘,釜中的鱼已经腐烂”。这个成语用来形容家中贫困,生活困顿,连基本的饮食都无法维持。
在文学作品中,甑尘釜鱼常用来描绘人物的悲惨境遇或社会的贫困状况。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不太常用,但在描述极度贫困的情况时,人们可能会引用这个成语来增强表达的力度。在专业领域,如社会学或经济学中,这个成语可能被用来讨论贫困问题。
同义词:家徒四壁、一贫如洗、穷困潦倒 反义词:富甲一方、家财万贯、锦衣玉食
甑尘釜鱼这个成语出自《后汉书·范冉传》:“甑中生尘范史云,釜中生鱼范莱芜。”范冉是东汉时期的官员,因清廉而家贫,这个成语因此而来,用以形容极度贫困。
在传统文化中,甑尘釜鱼**反映了社会对贫困问题的关注。这个成语也常被用来警示人们要勤俭持家,避免陷入贫困。
这个成语给人以沉重和悲哀的情感反应,联想到的是贫困和无助的画面。它提醒人们关注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状况,激发同情心和社会责任感。
在现实生活中,如果遇到因自然灾害或经济危机而陷入困境的家庭,可以使用这个成语来形容他们的困境,以引起更多人的关注和帮助。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岁月如梭,甑尘釜鱼,家徒四壁,唯有书香。”
想象一幅画面:一个破旧的厨房,积满灰尘的甑子和腐烂的鱼,背景音乐是低沉的钢琴曲,这样的视觉和听觉联想增强了成语所传达的贫困和绝望感。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living in poverty”或“destitute”,但这些表达没有甑尘釜鱼这样具体和形象。
甑尘釜鱼这个成语不仅描绘了贫困的极端情况,也反映了社会对贫困问题的关注。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和使用这样的成语可以丰富我们的词汇,增强表达的深度和广度。
甑中生尘范史云,釜中生鱼范荚芜。
若如古时范史云,曾官莱芜令,甘自受着~。
汉朝时期,范冉遭到阉党的禁锢,只好弃官推鹿车载着妻子进行云游,经常是走到哪里无钱住店就在树荫下休息。十多年后终于自己盖了一间茅草屋,经常是断粮,靠吃野菜为生。同乡人嘲笑他说:“甑中生尘范史云,釜中生鱼范莱芜。”
1.
【甑】
(形声。从瓦,曾声。从瓦,表示是陶制品。本义:古代炊具,底部有许多透蒸汽的小孔,放在鬲上蒸煮 )。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甑,甗也。 、 《方言》五-甑,自关而东谓之甗,或谓之甑。 、 《孟子·滕文公上》-许子以釜甄爨,以铁耕乎? 、 《后汉书·孟敏传》-荷甑堕地,不顾而去。 、 宋·陆游《杂题六首》-朝甑米空烹芋粥,夜缸油尽点松明。
2.
【尘】
(会意。《说文》从三“鹿”,从“土”,表示鹿群行扬起尘土的意思。楷书简去重迭的部分,只保留一个“鹿”。现行简化字“尘”,也是一个从“小”从“土”的会意字。本义:尘土)。
同本义。
【引证】
《左传·昭公三年》。注:“土也。”-湫隘嚣尘。 、 《庄子·逍遥游》-尘埃也。 、 《庄子·齐物论》-而游于尘垢之外。 、 《楚辞·招魂》-朱尘筵些。 、 唐·白居易《卖炭翁》-满面尘灰烟火色。 、 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
【组词】
浮尘;降尘;灰尘、 一尘不染;尘封、 尘涓、 尘芥、 尘沙
3.
【釜】
(形声。从金省,父声。本义:古炊器。敛口圜底,或有二耳。其用于鬲,置于灶,上置甑以蒸煮。盛行于汉代。有铁制的,也有铜或陶制的)。
同本义。
【引证】
曹植《七步诗》-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组词】
釜中生鱼、 釜鱼假息、 釜底游魂、 釜鬲
4.
【鱼】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鱼形。本义:一种水生脊椎动物)。
完全水生并在水中呼吸的有头冷血脊椎动物,包括圆口类、板鳃类和具有软骨或硬骨骨骼的高等有鳃水生脊椎动物。
【引证】
《说文》-鱼,水虫也。象形。鱼尾与燕尾相似。 、 《易·中孚》-豚鱼吉。 、 《论衡·指瑞》-鱼木精。 、 《仪礼·特牲礼》-鱼十有五。 、 《诗·邶风·新台》-鱼网之设。 、 《礼记·曲礼》-鲜鱼曰脡祭。 、 《吕氏春秋》-鱼上冰,獭祭鱼。 、 《史记·周本记》-白鱼跃入王舟中。
【组词】
鱼鲩冠儿、 鱼鳞册、 鱼烂、 鱼轩、 鱼脍、 鱼市、 鱼质龙文、 鱼米、 鱼秧、 鱼鱼雅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