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03:32:2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03:32:26
词汇“昏瞀重膇”并不是一个常见的汉语词汇,它似乎是由几个汉字组合而成的,但并没有明确的意思。为了进行深入学习和分析,我们需要对这个词汇进行拆解和解释。
将这些字组合起来,“昏瞀重膇”可能描述的是一种身体或精神上的沉重、模糊和不适的状态,特别是视觉上的模糊和身体上的肿胀感。
由于这个词汇并不常见,它在不同语境下的使用可能非常有限。在文学作品中,它可能被用来形容一个人在病痛或极度疲劳时的状态。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会被使用,因为它不够通俗易懂。
由于这个词汇的不常见性,很难找到具体的例句。如果强行创造一个句子,可能是:
由于“昏瞀重膇”不是一个标准词汇,它的词源和演变难以追溯。每个字都有其独立的词源,但组合起来并没有形成一个已知的词汇。
在现代汉语中,这个词汇可能没有特定的文化或社会背景意义,因为它不是一个常用的表达。
这个词汇可能给人一种沉重、不适和疲惫的感觉,可能会让人联想到长时间工作后的身体和精神状态。
由于这个词汇的不常见性,个人在生活中可能很少有机会遇到或使用它。
在诗歌或故事中,可以尝试创造性地使用这个词汇来描述一个角色的特殊状态,例如:
这个词汇可能让人联想到昏暗的灯光、模糊的视线和沉重的呼吸声。
由于这个词汇的不常见性,它在其他语言或文化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的词汇。
“昏瞀重膇”这个词汇虽然由几个汉字组成,但在现代汉语中并没有明确的意思和广泛的使用。它可能更适合在文学创作中被创造性地使用,以描述特定的情感和状态。在日常语言学习和表达中,这个词汇的重要性有限,因为它不是一个常用的表达方式。
昏眊重膇,意以为常。
1.
【昏】
(会意。从日,从氐(dǐ)省。“氐”是下的意思。合起来表示日已下沉。本义:黄昏)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昏,日冥也。 、 《淮南子·天文训》-日至于虞渊,是为黄昏。 、 《诗·陈风·东门之杨》-昏以为期。 、 《楚辞·思美人》-与曛黄以为期。 、 吴均《与朱元思书》-在昼犹昏。 、 明·刘基《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昏晨之往来。 、 清·袁枚《祭妹文》-风雨晨昏。
【组词】
昏旦、 昏晚、 昏黄
引申为昏暗;无光。
【引证】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天漠漠向昏黑。 、 明·归有光《项脊轩志》-过午已昏。
【组词】
昏邓、 昏邓邓、 昏曚、 昏昏
2.
【眊】
(形声。从目,毛声。本义:眼睛失神,看不清楚)。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眊,目少精也。 、 《孟子·离娄上》。注:“眊者,蒙蒙目不明之貌。”-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 、 《汉书·息夫躬传》-愦眊不知所为。 、 《汉书·五行志》-厥咎眊。
【组词】
眊目、 眊眩、 眊昏
3.
【重】
(会意兼形声。金文字形,从东,从壬(tǐng),东亦声。壬,挺立。东,囊袋。人站着背囊袋,很重。《说文》:“重,厚也。”徐锴:“壬者,人在土上,故为厚也。”本义:分量大,与“轻”相对)。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重,厚也。从王,東声。王者安土不迁之意。 、 《易·系辞》。虞注:“坤为重。”-引重致远。 、 《孟子》-权然后知轻重。 、 《战国策·齐策四》-重币也。 、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重于九鼎。 、 唐·杜甫《春夜喜雨》-花重锦官城。
【组词】
重器、 重绢、 军令重于山;沉重、 笨重、 过重、 重负荷;重囚、 重孝
4.
【膇】
脚肿。亦喻文辞臃滞。
【引证】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适有重膇疾,蒸郁非所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