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0:15:3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0:15:32
啮血为盟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咬破皮肤,吸血作为盟誓”。这个成语用来形容誓言极其坚定,不惜以流血的方式来表达决心和忠诚。
在文学作品中,啮血为盟 常用来描绘英雄豪杰或忠诚之士在关键时刻立下的誓言,强调其决心和忠诚的坚定不移。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不常用,但在历史或武侠小说中经常出现。在专业领域,如历史学或文学研究中,这个成语被用来分析人物性格和情节发展。
啮血为盟 的词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盟誓仪式,当时人们认为通过流血的方式可以增强誓言的神圣性和不可违背性。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被广泛用于文学和历史记载中,成为表达极端忠诚和决心的象征。
在传统文化中,啮血为盟** 体现了忠诚、勇气和牺牲精神。在社会背景中,这个成语常被用来强调在困难和挑战面前不屈不挠的精神。
这个成语给人以强烈的情感反应,联想到忠诚、牺牲和坚定的决心。它激发人们对英雄主义和忠诚的敬仰,同时也可能引发对牺牲和痛苦的同情。
在现实生活中,啮血为盟 可能不常直接使用,但它所传达的忠诚和决心精神在各种情境中都有体现,如在团队合作、友情或家庭关系中。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
啮血为盟,誓言如铁, 风雨同舟,共赴天涯。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群人在月光下咬破手指,血滴在土地上,形成一幅庄严而神圣的画面。听觉上,可以联想到古代战鼓和号角的声音,增强场景的氛围。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swearing on one's life”或“taking an oath”,虽然形式不同,但都表达了类似的坚定和忠诚。
啮血为盟 是一个充满力量和情感的成语,它不仅在文学和历史中占有重要地位,也在个人和集体的忠诚表达中发挥作用。通过学*和理解这个成语,可以更好地把握忠诚和决心的文化内涵,丰富语言表达的深度和广度。
杨度初时,倡言排满,与黄兴、刘揆一啮血为盟,图为刺客,将赫然革命之健者。
1.
【啮】
(会意。从口,从齿。表示咬。本字从齿,(qì)声。本义:用嘴咬)。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字亦作啮。鸟曰啄,兽曰囓。-囓,噬也。 、 《汉书·李广苏建传》-武卧啮雪。 、 《后汉书·费长房传》-众蛇竞来,啮索且断。 、 《新唐书·李勚传》-勚感涕,因啮指流血。 、 唐·柳宗元《捕蛇者说》-以啮人,无御之者。
【组词】
啮指、 啮咬、 啮啃、 啮齿、 啮噬、 啮心、 啮雪吞毡、 啮臂
2.
【血】
口语读音(多单用)。
【组词】
鸭血、 血沥沥、 血唬零喇、 血胡同、 血糊突、 血渌渌、 血心、 血的教训
3.
【为】
(爲字的本义是母猴。象形。按字,从爪,下象形。古文象两母猴相对形)。
帮助;佑助。
【引证】
《诗·大雅·凫鷖》-福禄来为。
【组词】
为虎添
4.
【盟】
(会意。甲骨文字形,下面象个盘盂,中间放着牛耳。古代盟会要割牲歃(shà)血,主盟人手执牛耳,掘穴埋牲。本义:在神前发誓结盟)。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割牛耳盛朱盘,取其血歃于玉敦。 、 《三苍》-盟,歃血誓也。 、 《周礼·司盟》-掌盟载之法。凡邦国有疑会同,则掌其盟约之载,及其礼仪,北面谓明神。 、 《周礼·诅祝》。注:“盟诅,主于要誓,大事曰盟,小事曰诅。”-掌盟诅。 、 《礼记·曲礼》-约信曰誓,涖牲曰盟。 、 《左传·昭公十三年》-再会而盟。 、 《诗·小雅·巧言》-君子屡盟。 、 《史记·陈涉世家》-为坛而盟。 、 《左传·僖公三十年》-秦伯说,与郑人盟。 、 《左传·僖公四年》-屈完及诸侯盟。
【组词】
盟主、 盟坛、 盟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