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2:50:2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2:50:24
词汇“啮缺”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是一个较为生僻的词汇,主要出现在古文或特定的专业领域中。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对“啮缺”进行分析:
“啮缺”字面意思是指物体表面因磨损或损坏而形成的缺口或凹陷。其中,“啮”字有咬、啃的意思,“缺”字则表示缺失或不完整。结合起来,“啮缺”描述的是一种因外力作用而导致的物体表面损伤。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啮缺”可能用来形容器物的老旧或损坏,如“铜镜啮缺”表示铜镜边缘因长期使用而磨损。在现代,这个词可能出现在考古学、文物保护或机械工程等领域,描述物体表面的损伤情况。
“啮缺”一词的词源较为古老,源自古代汉语,其使用频率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减少,现代汉语中较少使用。
在古代,器物的啮缺可能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历史的沉淀,而在现代,这个词更多地出现在专业领域,用于描述具体的物理损伤。
“啮缺”一词给人以岁月沧桑、历史沉淀的感觉,可能会让人联想到古老文物或历史遗迹,带来一种怀旧和敬畏的情感。
在日常生活中,这个词可能不太常用,但在参观博物馆或阅读历史文献时,可能会遇到这个词,从而增加对历史文物的理解和感受。
在创作诗歌或故事时,可以利用“啮缺”一词来描绘古老物件的沧桑感,如:“岁月在古钟上刻下啮缺的痕迹,每一道痕都是时间的诗篇。”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块古老的石碑,边缘因风化和侵蚀而呈现出啮缺的形态。听觉上,这个词可能让人联想到金属摩擦或物体碰撞的声音。
在不同语言中,描述物体表面损伤的词汇可能有所不同,但“啮缺”这种形象的描述在任何语言中都能找到类似的表达。
“啮缺”是一个富有历史感和形象感的词汇,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不常见,但它能够丰富我们的语言表达,增加对历史和文物的理解。在学习语言和表达时,了解和掌握这样的词汇有助于提升语言的深度和广度。
1.
【啮】
(会意。从口,从齿。表示咬。本字从齿,(qì)声。本义:用嘴咬)。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字亦作啮。鸟曰啄,兽曰囓。-囓,噬也。 、 《汉书·李广苏建传》-武卧啮雪。 、 《后汉书·费长房传》-众蛇竞来,啮索且断。 、 《新唐书·李勚传》-勚感涕,因啮指流血。 、 唐·柳宗元《捕蛇者说》-以啮人,无御之者。
【组词】
啮指、 啮咬、 啮啃、 啮齿、 啮噬、 啮心、 啮雪吞毡、 啮臂
2.
【缺】
(形声。从缶(fǒu),夬(guài)声。缶,瓦器。“夬”也有表意作用。水缺为“决”,玉缺为“玦”,器缺为“缺”,都有破损之意。本义:器具破损) 同本义。引申为缺漏而不完整。
【引证】
《说文》-缺,器破也。 、 《庄子·秋水》-入休乎缺甃之崖。 、 《汉书·艺文志》-周室既微,载籍残缺。 、 《诗·豳风·破斧》-既破我斧,又缺我斨。
【组词】
墙缺了一块;缺落、 缺啮、 缺坏、 缺触、 缺唇、 缺圮
短少;缺乏。
【引证】
《汉书·司马相如传下》-缺王道之仪。 、 清·袁枚《祭妹文》-于此微缺然。
【组词】
缺盐;缺油;缺员;缺这少那;缺人;缺月、 缺势、 这本书缺两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