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16:58:3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6:58:32
“外姑”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外祖母的妹妹”,即母亲的姨母。在传统**家庭关系中,外姑是母亲家族中的长辈,通常与外祖母有相似的地位和角色。
在文学作品中,外姑可能被用来描绘家族关系和亲情,尤其是在描述大家族或传统家庭的作品中。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因为现代家庭结构趋向小型化,这种特定的亲属关系可能不那么常见。在专业领域,如人类学或社会学,外姑可能被用来分析家族结构和社会关系。
同义词:姨祖母(母亲的姨母) 反义词:外甥(外姑的侄子或侄女)
“外姑”一词源于古代汉语,其中“外”表示与自己家庭关系较远的一方,“姑”则指父亲的姐妹或母亲的姐妹。随着社会结构的变化,这个词汇的使用频率可能有所下降,但在某些地区或家族中仍然保留着其特定的文化意义。
在*传统文化中,家族关系非常重要,外姑作为家族中的长辈,通常享有较高的尊敬。在一些地区,外姑可能会参与到家族的重要决策中,尤其是在涉及家族传统和俗的事务上。
提到外姑,可能会让人联想到温馨的家庭聚会、传统的家族价值观以及长辈的智慧和慈爱。这种联想可能会激发人们对家族和传统的珍视和尊重。
在我的生活中,外姑是一个温暖的存在。她不仅在家族聚会中扮演重要角色,还经常给我提供生活和职业上的建议。她的故事和经验对我影响深远。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外姑”:
在岁月的长河中,外姑的笑容如春日的暖阳,
她的话语,如同家族的古老歌谣,
在心中回响,温暖而悠长。
想象一幅画面:一位慈祥的老人坐在老屋的门前,手中编织着毛衣,周围是孩子们的欢笑声。这幅画面可能会让人联想到外姑的形象,以及她带给家庭的温暖和欢乐。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亲属关系可能有不同的称呼和重要性。例如,在西方文化中,这种特定的亲属关系可能不那么强调,而在一些亚洲文化中,家族关系和长辈的地位仍然非常重要。
通过对“外姑”这一词汇的学*和分析,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其在家族关系中的重要性以及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这个词汇不仅帮助我更好地理解了**的家族文化,也让我认识到了语言在表达和传承文化中的力量。
1.
【外】
(会意。从夕,从卜。通常在白天占卜,如在夜里占卜,表明边疆(外)有事。又有人说,因为要在外过夜,故要卜问吉凶。本义:外面;外部)。
同本义。与“内”或“里”相对。
【引证】
《说文》-外,远也。 、 《礼记·曲礼》-凡卜筮日旬之外曰远。 、 《周礼·考工记·梓人》-外骨内骨。 、 唐·白居易《卖炭翁》-夜来城外一尺雪。 、 宋·苏轼《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 、 宋·周敦颐《爱莲说》-中通外直。 、 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身外即战场。
【组词】
外户、 外祟、 外槨、 外好里枒槎、 外藩、 外廓、 外见、 外求、 外舍
2.
【姑】
(形声。从女,古声。本义:丈夫的母亲)。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姑,夫母也。 、 《尔雅》-姑在则曰君姑,姑殁则曰先姑。又,妇谓夫之庶母为少姑。 、 《白虎通》-如母而非母也,姑也。 、 唐·李朝威《柳毅传》-既而将诉于舅姑;舅姑(公婆)爱其子,不能御。
【组词】
翁姑;姑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