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14:13:3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14:13:35
孤弱:这个词汇的字面意思是孤独且弱小。它通常用来形容一个人或事物缺乏支持、力量或保护,处于一种脆弱和无助的状态。
在文学中,“孤弱”常用来描绘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或外在环境,增强故事的情感深度和冲突感。在口语中,这个词可能用来形容某人的处境或状态,表达同情或担忧。在专业领域,如心理学或社会学,它可能用来描述个体或群体的社会支持缺失和心理脆弱性。
同义词:脆弱、无助、孤单、弱小 反义词:坚强、有力、独立、强大
同义词中的“脆弱”强调易受伤害的特性,“无助”强调缺乏帮助和支持,“孤单”强调缺乏陪伴,“弱小”强调力量上的不足。反义词则分别对应这些特性的对立面。
“孤弱”由“孤”和“弱”两个字组成,这两个字在中文中的使用历史悠久。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语言的演变,“孤弱”这个词的使用也逐渐从字面意义扩展到更广泛的语境中,包括情感、社会和心理等多个层面。
在**传统文化中,“孤弱”常常与同情和关怀联系在一起,反映了社会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和保护。在现代社会,这个词也常用于讨论社会福利、心理健康和人际关系等问题。
“孤弱”这个词往往带有一种悲伤和同情的感觉。它让人联想到需要帮助和支持的个体,激发人们的同情心和保护欲。
在个人生活中,我曾在一次志愿服务中遇到一个孤弱的孩子,他的经历让我深刻理解到社会支持的重要性。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孤弱”:
在寂静的夜里,孤弱的星光, 寻找着温暖的归宿, 在无尽的宇宙中,独自闪烁。
视觉上,“孤弱”可能让人联想到孤独的身影在广阔的背景下显得格外渺小。听觉上,可能是一段悲伤的音乐,如小提琴的独奏,传达出孤独和脆弱的情感。
在英语中,“孤弱”可以对应为“lonely and weak”,但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对这种状态的理解和表达可能有所不同。
通过对“孤弱”的深入学,我更加理解了这个词汇在不同语境中的应用和意义。它不仅是描述个体状态的词汇,也是反映社会关怀和文化价值观的重要符号。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正确使用“孤弱”能够更准确地传达情感和意图。
1.
【孤】
(形声。从子,瓜声。本义:幼年丧父,即孤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孤,无父也。 、 《礼记·深衣》。注:“三十以下无父称孤。”-如孤子。 、 《国语·周语》-司民协孤终。 、 潘岳《寡妇赋》-少伶俜而偏孤兮。 、 《孟子·梁惠王下》-老而无子曰独,幼儿无父曰孤。 、 《左传·昭公十四年》-救灾患,宥孤寡。 、 孔衍《汉魏春秋》-备答曰:“刘荆州临亡,讬我以遗孤,背信自济,吾所不为,死何面目见刘荆州乎?
2.
【弱】
(会意。小篆字形,两把弯曲的弓,“彡”(shān)象毛羽之形,合起来表示柔弱。本义:气力小;势力差)。
同本义。与“强”相对。
【引证】
《说文》-弱,桡也。上象桡曲,彡象毛氂桡弱也。 、 《易·大过》-栋桡,本末弱也。 、 《左传·襄公二十六年》-颉遇王子弱焉。 、 《淮南子·原道》-志弱而事强。 、 《孙子·谋攻》-辅隙者则国必弱。 、 《左传·哀公十年》-众散为弱。 、 《商君书·错法》-有土者不可以言贫,有民者不可以言弱。 、 《周书·武顺》-两争曰弱。 、 陈寿《隆中对》-然操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 《老子》-弱者道之用。 、 陶潜《游斜川》-弱湍驰文舫,闲谷矫鸣鸥。
【组词】
弱植、 弱道、 弱人、 弱湍、 弱力、 弱才、 弱孤、 弱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