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4:06:5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4:06:54
词汇“履理”在中文中并不是一个常见的词汇,因此对其进行深入学习和分析时,我们需要从最契合的角度进行探讨。以下是对“履理”这一词汇的分析:
“履理”一词的字面意思和基本含义并不明确,因为它不是一个常用词汇。从字面上看,“履”通常指行走、实践或履行,而“理”则指道理、原则或管理。结合起来,“履理”可能指的是实践某种原则或管理方法。
由于“履理”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它在不同语境下的使用并不广泛。在文学、口语或专业领域中,我们很难找到具体的例子来讨论其使用情况。
由于“履理”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很难提供具体的例句。如果强行构造,可能会是这样的:
同义词:履行、实践、执行 反义词:违背、忽视、放弃
由于“履理”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其词源和历史演变并不明确。它可能是由“履”和“理”两个字组合而成的新词,用于特定语境中表达特定的含义。
在特定的文化或社会背景中,“履理”可能被用来强调实践某种原则或管理方法的重要性。例如,在强调法治和规范的社会中,“履理”可能被用来强调遵守法律和规章的重要性。
由于“履理”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它可能不会引起强烈的情感反应或联想。它更多地被用作一个抽象的概念,用于强调实践和遵守原则的重要性。
在个人生活中,我们可能会遇到需要履行某种原则或管理方法的情况。例如,在工作中遵守公司的规章制度,或在日常生活中遵守社会规范。
在诗歌或故事中,可以将“履理”作为一个抽象的概念来使用,强调实践和遵守原则的重要性。例如:
由于“履理”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它可能不会引起特定的视觉或听觉联想。它更多地被用作一个抽象的概念,用于强调实践和遵守原则的重要性。
由于“履理”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它在不同语言或文化中的对应词汇及其使用情况并不明确。
总的来说,“履理”是一个不太常见的词汇,其含义和使用并不广泛。它可能被用作一个抽象的概念,用于强调实践和遵守原则的重要性。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词汇有助于扩展词汇量,但在实际使用中可能并不常见。
1.
【履】
(会意。小篆字,从尸,即人;从彳(chì),表示与行走有关。履在战国以前一般只作动词用。一般用“屦”称鞋子。用“鞋”是唐以后的事了。本义:践踏)。
同本义。
【引证】
《易·坤》-履霜,履虎尾。 、 《诗·魏风·葛屦》-可以履霜。 、 《礼记·玉藻》-履蒯席。 、 清·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地履其黄。 、 《庄子·养生主》-足之所履。
【组词】
履危、 履亩、 履虎尾、 履迹、 履霜、 涉水如履平地;履冰、 履冰狐、 履坦、 履虚、 履薄行走
2.
【理】
(形声。从玉,里声。本义:加工雕琢玉石)。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理,治玉也。顺玉之文而剖析之。 、 《韩非子·解老》-理者,成物之文也。长短大小、方圆坚脆、轻重白黑之谓理。 、 《韩非子·和氏》-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 《战国策·秦策三》-郑人谓玉未理者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