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01:42:0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01:42:02
“万无此理”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绝对没有这样的道理。它用来强调某件事情的不合理性或荒谬性,表示对某种说法或行为的强烈否定。
在文学作品中,“万无此理”常用于表达对某种不合理情节或人物行为的强烈反感。在口语交流中,当人们遇到无法接受或理解的事情时,也会使用这个成语来表达自己的不满或惊讶。在专业领域,如法律或逻辑学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指出某个论点或推理的荒谬性。
“万无此理”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明确,由“万”(表示绝对)和“无此理”(没有这样的道理)组成。在古代文献中已有使用,如《左传》等经典著作中可以看到类似的表达方式。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用法和含义基本保持稳定。
在传统文化中,强调“理”的重要性,即事物的合理性和逻辑性。因此,“万无此理”这个成语在强调不合理性时,也反映了人对“理”的重视。在社会生活中,这个成语常用于表达对不公正或不合理现象的不满。
使用“万无此理”时,通常伴随着强烈的情感反应,如愤怒、惊讶或不解。这个成语能够迅速传达说话者的强烈情绪,影响听者的思维和表达。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遇到过一些不合理的要求或行为,如无故被要求加班却不给予相应的补偿。在这种情况下,我会使用“万无此理”来表达我的不满和抗议。
在诗歌中,可以将“万无此理”融入到对不合理现象的批判中:
世事纷扰多荒谬,
万无此理竟成真。
人心难测如深渊,
唯有真理照前程。
想象一幅画面:一个人站在混乱的场景中,周围是各种不合理的现象,他/她用手指着天空,大声说出“万无此理”。这个成语带来的视觉联想是强烈的抗议和不满。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absurd”或“preposterous”,它们也用来形容不合理或荒谬的事情。不同文化中对不合理性的表达方式有所不同,但核心意义相似。
“万无此理”这个成语在汉语中具有重要的表达功能,能够迅速传达强烈的否定和不满情绪。在学语言和表达时,理解和正确使用这个成语对于提高语言的准确性和表达力至关重要。通过深入学和分析,我对这个成语的理解更加深刻,也更加欣赏其在语言中的灵活性和力量。
假如释氏能与人为祸崇,非守道君子之所惧也,况万万无此理。
进退台谏,权在人主;若由学校,~。
1. 【万】 原为中国古代鲜卑族部落名;后为复姓。
2. 【无】 (会意。据甲骨文字形,象一个人持把在跳舞。卜辞、金文中“无、舞”同字。本义:乐舞)。 同本义。
3.
【此】
(会意。从止,从人。甲骨文字形,左边是一只脚(止),右边是“人”,意思是一只脚踩在别人身上,是“跐”(cǐ)的本字。①本义:踩,踏。②指示代词,这)。
这;这个 。表示近指的代词,与“彼”相对。
【引证】
欧阳修《卖油翁》-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
【组词】
此等、 此生、 此地、 此个、 此家
4.
【理】
(形声。从玉,里声。本义:加工雕琢玉石)。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理,治玉也。顺玉之文而剖析之。 、 《韩非子·解老》-理者,成物之文也。长短大小、方圆坚脆、轻重白黑之谓理。 、 《韩非子·和氏》-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 《战国策·秦策三》-郑人谓玉未理者璞。
1. 【万无】 犹绝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