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16:45:2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6:45:22
“万有不齐”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万物都不一致”。它强调的是世界上事物之间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即没有任何两个事物是完全相同的。这个成语通常用来描述自然界或社会现象中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在文学作品中,“万有不齐”常用来描绘自然景观的丰富多彩,如“山川河流,万有不齐,各具特色”。在口语中,人们可能用它来表达对社会现象或人际关系的观察,例如“社会上的每个人,万有不齐,各有各的生活方式”。在专业领域,如生态学或社会学,这个词汇可以用来强调生态系统或社会结构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同义词“千差万别”强调的是差异的广泛性,而“五花八门”则更多地描述事物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反义词“千篇一律”则强调事物的单一性和重复性。
“万有不齐”这个成语源自**古代的哲学思想,特别是道家的自然观,强调自然的多样性和变化。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被广泛应用于文学、哲学和社会科学等领域,成为描述多样性和复杂性的常用表达。
在文化中,“万有不齐”反映了人对自然和社会多样性的认识和尊重。这种观念也体现在**的传统艺术和文学中,强调个体的独特性和多样性。
这个词汇给人带来的情感反应通常是积极的,因为它强调了世界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激发人们对生活和自然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在日常生活中,我经常用“万有不齐”来形容我周围的人和事,提醒自己尊重每个人的独特性和差异性。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万有不齐,星辰各异,每一颗都有其独特的光芒。”
视觉上,“万有不齐”可以联想到一幅多彩的画卷,其中每一笔都独一无二。听觉上,它可以联想到一首交响乐,每个音符都有其独特的旋律。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variety is the spice of life”,强调生活的多样性和变化。
“万有不齐”这个成语不仅丰富了我的语言表达,也让我更加欣赏和尊重世界的多样性。在语言学*和表达中,它提醒我保持开放和包容的心态,理解和接受不同的观点和生活方式。
横转各有五子,而~之声摄于此矣。
1. 【万】 原为中国古代鲜卑族部落名;后为复姓。
2. 【有】
3.
【不】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引证】
《韩非子·喻老》-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 《战国策·赵策》-老妇不闻也。 、 唐·杜甫《兵车行》-被驱不异犬与鸡。 、 明·魏禧《大铁椎传》-后遂不复至。
【组词】
不会、 不大、 不一定、 不古、 不勾、 不才、 不才之事
4.
【齐】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禾麦穗头长得平整的样子。小篆字形下面多了两条线,表示地面。本义:禾麦吐穗上平整)。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齊,禾麦吐穗上平也。 、 《礼记·曲礼》-立如齐。
1. 【万有】 犹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