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3 17:43:4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3 17:43:49
失策:指计划或行动上的错误,导致不利的后果或未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字面意思是指策略上的失误。
失策一词源于汉语,由“失”和“策”两个字组成。在古代汉语中,“策”常指策略或计划,因此“失策”即指策略上的失误。随着语言的发展,其含义逐渐扩展到更广泛的错误或失败。
在强调策略和计划的文化中,如商业和军事领域,失策被视为严重的错误,可能导致个人或组织的重大损失。在社会交往中,失策也可能影响个人的声誉和信任。
失策一词往往带有负面情感,如失望、懊悔和责备。它可能让人联想到失败和挫折,但也可能激发对改进和学习的反思。
在个人生活中,失策可能是一次不慎重的购物决定,或是一次未能充分准备的演讲。这些经历虽然带来短暂的挫败感,但也提供了学习和成长的机会。
在诗歌中,失策可以被描绘为命运的转折点,如:
在那命运的十字路口, 一次失策,改变了航向, 从辉煌的巅峰, 跌入无尽的深渊。
失策可能让人联想到破碎的计划图表、失望的表情或沉重的叹息声。视觉上,可能是灰暗的色调和混乱的线条;听觉上,可能是沉重的音乐和失望的对话。
在英语中,失策可以对应为“blunder”或“misstep”,在不同文化中,这些词汇的使用和理解可能有所不同,但都指向计划或行动上的错误。
失策是一个多功能的词汇,适用于描述各种计划或行动上的错误。它在不同语境和文化中都有广泛的应用,且往往带有负面情感。了解和使用这个词汇,有助于更准确地表达和理解错误和失败,同时也提醒我们在决策时要谨慎和周全。
1.
【失】
(形声。从手,乙声。表示从手中丢失。小篆字形。本义:失掉;丢失)。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注:“在手而逸去为失。”-失,纵也。 、 《易·晋》-失得勿恤。 、 《礼记·礼运》。注:“犹去也。”-故人情不失。 、 《礼记·表记》。注:“失其容止之节也。”-君子不失足于人。 、 《周礼·师氏》。注:“失,失礼者也。”-掌国中失之事。 、 魏泰《东轩笔录》-塞翁失马,今未足悲。 、 《孟子·公孙丑下》-失道者寡助。 、 《资治通鉴》-累官故不失州郡也。 、 《孟子·告子上》-此之谓失其本心。
【组词】
失状、 失脱、 失国、 失鉴、 失瞻、 失翁马、 失民、 失本、 失正、 失名、 失合、 失偶、 失鹿、 失道、 失众、 失柄
2.
【策】
(形声。从竹,朿(cì)声。“朿”,指带有芒刺的植物,作“策”的声符,同时兼表字义。本义:竹制的马鞭(头上有尖刺))。
同本义。引申为驾驭马匹的工具,包括缰绳之类。
【引证】
《考工记·舟人》-軓前十尺而策半之。 、 《礼记·曲礼》-则仆执策立于马前。 、 《左传·文公十三年》-绕朝赠之以策。 、 《左传·襄公十七年》-左师为已短策。 、 《汉书·王褒传》-伤吻敝策。 、 《战国策·赵策》-齐闵王将之鲁,夷维子执策而从。 、 唐·韩愈《杂说》-执策而临之。 、 汉·贾谊《过秦论》-振长策而御宇内。
【组词】
策辔、 策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