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3 16:17:4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3 16:17:47
失窃:指财物被非法占有或盗取的行为。这个词汇通常用于描述个人或集体的财产在没有得到所有者同意的情况下被他人取走的情况。
“失窃”一词由“失”和“窃”两个字组成。在古代汉语中,“窃”原本指偷偷摸摸的行为,而“失”则表示失去。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两个字结合形成了现代汉语中的“失窃”,专门指财物被非法占有。
在许多文化中,失窃被视为一种严重的犯罪行为,因为它侵犯了个人的财产权和安全感。社会对此类行为通常有严格的法律制裁,以维护社会秩序和公民的合法权益。
“失窃”一词往往带有一种负面情感,如恐惧、愤怒和不安。它可能让人联想到不安全的环境、不可信赖的人或不幸的事件。
个人可能有过财物失窃的经历,这种经历可能会影响他们对安全措施的重视程度,或者对周围人的信任感。
在诗歌中,可以使用“失窃”来象征失去的纯真或安全感:
在那夜的深处, 我的心灵失窃, 被黑暗的影子, 无声地夺走。
在不同语言中,“失窃”有相应的词汇,如英语中的“theft”或“stolen”,法语中的“vol”等。这些词汇在各自的文化中都有类似的法律和社会含义。
“失窃”是一个描述财产被非法占有的重要词汇,它在法律、社会和个人情感层面都有深远的影响。了解和正确使用这个词汇,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应对现实生活中的相关问题。
1.
【失】
(形声。从手,乙声。表示从手中丢失。小篆字形。本义:失掉;丢失)。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注:“在手而逸去为失。”-失,纵也。 、 《易·晋》-失得勿恤。 、 《礼记·礼运》。注:“犹去也。”-故人情不失。 、 《礼记·表记》。注:“失其容止之节也。”-君子不失足于人。 、 《周礼·师氏》。注:“失,失礼者也。”-掌国中失之事。 、 魏泰《东轩笔录》-塞翁失马,今未足悲。 、 《孟子·公孙丑下》-失道者寡助。 、 《资治通鉴》-累官故不失州郡也。 、 《孟子·告子上》-此之谓失其本心。
【组词】
失状、 失脱、 失国、 失鉴、 失瞻、 失翁马、 失民、 失本、 失正、 失名、 失合、 失偶、 失鹿、 失道、 失众、 失柄
2.
【窃】
(会意。 从米,以米为穴,意为虫在穴中偷米吃,是会意字。本义:偷)。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窃,盗自中出曰窃。 、 《墨子·公输》-敝舆而欲窃之。 、 《周礼·山虞》-凡窃木者有刑罚。 、 《礼记·礼运》-小臣窃。 、 《诗·桑中序》-相窃妻妾。 、 《书·微子》-乃攘窃神祗之牺牲牲用。 、 陆机《辩亡论上》-奸臣窃命。
【组词】
窃窥、 失窃、 偷窃、 窃宝;窃铁、 窃药、 窃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