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14:07:5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4:07:53
干没(gān mò)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指“侵吞、私自占有”,通常用来描述某人未经允许或合法程序,私自占有公共或他人的财物。
干没一词的词源较为古老,源自古代汉语,其使用在历史上一直与不正当的财产占有相关。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的含义和用法基本保持稳定。
在**传统文化中,干没被视为一种严重的道德败坏行为,与诚信和公正的原则相悖。在现代社会,干没行为通常受到法律的严厉惩罚。
干没一词往往带有负面情感,如贪婪、不诚实和背叛。它可能让人联想到腐败、不公和道德沦丧。
在个人经历中,干没可能与听闻或目睹的财务丑闻相关,这些**往往引起公众的愤怒和谴责。
在诗歌中,干没可以被用来象征人性的贪婪和腐败:
贪婪的手,干没光明, 黑暗中,谁在窃取希望?
干没可能让人联想到阴暗的办公室、闪烁的警灯和紧张的法庭辩论,这些视觉和听觉元素共同构成了对干没行为的直观印象。
在英语中,干没可以对应于“embezzle”或“misappropriate”,这些词汇在西方文化中同样指代非法占有财物的行为。
干没作为一个词汇,不仅揭示了人类社会中普遍存在的道德和法律问题,也反映了语言在描述和批判这些行为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对干没的学*和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识别和抵制不诚实的行为,维护社会的公正和诚信。
1.
【干】
(形声。从木,倝(gàn)声。本义:筑墙板。筑土墙时两边所用的木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字亦俗作幹。按,植于两边者曰榦,植于两端者曰楨。散文则亦通称也。古筑墙先度其广,轮乃树楨,榦,继施横板于两边,榦内以绳束榦,实土筑之。一板竣则层累而上,五板为堵。-榦,筑墙端木也。 、 《左传·宣公十一年》-平板榦,称畚筑。 、 《三国志·陆凯传》-姚信、楼玄,…皆社稷之桢干,国家之良辅。
【组词】
榦楨
2.
【没】
(会意 表示入水有所取。本义:沉没水中)。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没,沉也。 、 《庄子·列御寇》-其子没于渊。 、 《荀子·议兵》-若赴水火,入焉焦没耳。 、 《庄子·大宗师》-梦为鱼而没于渊。 、 《世说新语·自新》-或浮或没。 、 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浅草才能没马蹄。 、 清·邵长蘅《青门剩稿》-水不没顶。 、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没水而死。
【组词】
沉没、 淹没、 没胫、 没不煞、 没溺、 洪水没过了大坝;没漂、 没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