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01:34:0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01:34:04
“干校六记”是一个中文词汇,源自*作家杨绛的同名散文集《干校六记》。这本书详细记录了作者及其家人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被下放到“五七干校”(一种政治学与劳动改造的场所)的生活经历。书名中的“干校”指的是这种特殊的学校,而“六记”则表示书中的六个篇章。
在文学语境中,“干校六记”通常指代杨绛的这部作品,用以讨论文化大革命期间的知识分子生活和心理状态。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被用来泛指类似的经历或回忆。在专业领域,如历史学或社会学,它可能被用作研究文化大革命时期社会变迁的一个案例。
同义词:《五七干校》、《文化大革命回忆录》 反义词:《和平年代》、《繁荣时期》
“干校”一词源自文化大革命时期,指的是那些被用来进行政治学*和劳动改造的特殊学校。随着时间的推移,“干校六记”成为了一个特定文化符号,代表了那个时代的记忆和反思。
在**文化和社会背景中,“干校六记”承载了文化大革命的沉重历史,是知识分子对那段历史的集体记忆和反思。它不仅是对个人经历的记录,也是对整个社会变迁的见证。
这个词汇可能引发人们对那个动荡时代的复杂情感,包括对苦难的同情、对坚韧的敬佩以及对历史教训的深思。
在个人经历中,可能有人会通过阅读《干校六记》来理解父辈或祖辈在那段特殊时期的生活和心理状态,从而加深对家族历史的认识。
在诗歌或故事中,可以将“干校六记”作为一个象征,代表历史的沉重和个人坚韧的精神。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那些简陋的干校环境和知识分子劳作的场景。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那个时代的口号声或劳动的号子。
在其他文化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的词汇,但类似的政治**和集体改造的经历在不同国家历史上都有出现,可以进行比较研究。
“干校六记”作为一个文化符号,不仅记录了一个特定历史时期的生活,也反映了知识分子在极端环境下的心理和情感状态。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个词汇有助于更深刻地把握**现代史的复杂性。
1.
【干】
(形声。从木,倝(gàn)声。本义:筑墙板。筑土墙时两边所用的木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字亦俗作幹。按,植于两边者曰榦,植于两端者曰楨。散文则亦通称也。古筑墙先度其广,轮乃树楨,榦,继施横板于两边,榦内以绳束榦,实土筑之。一板竣则层累而上,五板为堵。-榦,筑墙端木也。 、 《左传·宣公十一年》-平板榦,称畚筑。 、 《三国志·陆凯传》-姚信、楼玄,…皆社稷之桢干,国家之良辅。
【组词】
榦楨
2.
【校】
(形声。从木,交(jiào)声。(jiào)本义:古代拘囚犯人的刑具)。
学堂,学校。
【引证】
《集韵》-校,教学之宫。 、 《孟子·滕文公上》-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 、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注:“郑国谓学为校。”-郑人游于幺校。 、 《汉书·平帝纪》-郡国曰学,县、道、邑侯国曰校。 、 《孟子》-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
【组词】
校序、 校室、 校学
3.
【六】
古国名 。故城在今安徽省六安县北。
【引证】
《春秋》-秋,楚人灭六。
古县名。在今安徽省六安县。
【引证】
《汉书》-当阳君英布为九江王,都六。
4.
【记】
(形声。从言,己声。本义:记住)。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记,疏也。 、 《广雅》-记,识也。 、 《礼记·内则》-记有成。 、 《礼记·学记》-记间之学。 、 《后汉书·应奉传》-凡所经履,莫不暗记。 、 宋·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 宋·司马光《训俭示康》-吾记天圣中。 、 宋·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望中犹记。
【组词】
记混了;记错了;切记;牢记;铭记;记不清;记省、 记心、 记念、 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