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21:43:0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21:43:05
“犯而勿校”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犯了错误也不要计较”。这个成语强调的是宽容和大度,即使在别人犯错时也不去计较或追究。
在文学作品中,这个成语常用来描绘人物的高尚品质或表达作者对宽容美德的推崇。在口语中,人们可能会用这个成语来劝解他人不要对小事过于计较。在专业领域,如心理学或人际关系学,这个成语可以用来讨论宽恕和冲突解决的策略。
“犯而勿校”这个成语源自**古代的儒家思想,强调的是仁爱和宽容。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含义和用法基本保持不变,但在现代社会中,它的使用频率可能有所下降。
在**传统文化中,宽容被视为一种美德。这个成语反映了这种文化价值观,并在社会交往中被提倡。在现代社会,随着个人主义的兴起,这个成语的使用可能会受到一定影响。
这个成语给人带来的情感反应通常是正面的,它让人联想到和谐、理解和包容。在表达时,使用这个成语可以传达出一种温和和成熟的气质。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遇到过需要使用“犯而勿校”的情况。例如,当朋友无意中犯了小错误时,我选择不计较,这有助于维护我们之间的关系。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犯而勿校,心宽似海, 波澜不惊,友谊长在。”
视觉上,这个成语可能让人联想到平静的海洋或宽广的天空。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柔和的音乐,如钢琴曲,传达出宁静和宽容的氛围。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forgive and forget”,虽然意思相近,但“犯而勿校”更强调的是不计较,而“forgive and forget”则更侧重于宽恕和遗忘。
“犯而勿校”这个成语在我语言学和表达中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丰富了我的词汇库,还提醒我在人际交往中保持宽容和理解。通过学和使用这个成语,我更加意识到宽容在建立和谐社会关系中的重要性。
1.
【犯】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字本言犬犯人。转注为凡干陵违逆之称。-犯,侵也。 、 《世说新语·自新》-軓又义兴水中有蛟,山中有白额虎,并皆暴犯百姓。
【组词】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犯界、 犯境
触犯,冒犯。
【引证】
诸葛亮《出师表》-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 《三国演义》-原来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
【组词】
犯忌讳;犯阙、 犯颜、 犯鳞、 犯众
2.
【而】
才能。
【引证】
《墨子·尚同下》-然计天下之所以治者,何也?唯而以尚同一义为政故也。 、 《管子·枢言》。微而,犹无能。而、能古字通用-戒之戒之,微而异之。 、 《管子·小匡》-小白承天子之命而毋下拜。 、 《商君书·慎法》-不待我而有成事者也。
3.
【勿】
(象形。据甲骨文,像一树旗。右边是柄,左边是飘带。本义:州里所建旗帜) 古代大夫、士所建旗帜,半赤半白,用来麾集人众。
【引证】
《说文》。段玉裁注:“‘州里’当作‘士大夫’。”-勿,州里所建旗,…杂帛,幅半异。所以趣民。
不。
【引证】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欲勿予。 、 《孟子·告子上》-贤者能勿丧。 、 宋·苏洵《六国论》-齐人勿附于秦。 、
4.
【校】
(形声。从木,交(jiào)声。(jiào)本义:古代拘囚犯人的刑具)。
学堂,学校。
【引证】
《集韵》-校,教学之宫。 、 《孟子·滕文公上》-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 、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注:“郑国谓学为校。”-郑人游于幺校。 、 《汉书·平帝纪》-郡国曰学,县、道、邑侯国曰校。 、 《孟子》-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
【组词】
校序、 校室、 校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