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09:21:1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09:21:15
“义母”一词在中文里指的是非亲生母亲,通常是指丈夫的前妻或妻子的母亲。这个词汇强调了家庭关系中的非血缘联系,但具有法律或社会认可的母子/母女关系。
在文学作品中,“义母”可能被用来描绘复杂的家庭关系和人物性格。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较少使用,人们更倾向于直接称呼“妈妈”或“阿姨”等。在专业领域,如法律或社会学,讨论家庭结构和关系时可能会使用到“义母”这一概念。
同义词“养母”和“继母”与“义母”在某些情况下可以互换使用,但“养母”更强调通过法律程序正式收养的关系,而“继母”则特指丈夫的前妻。
“义母”一词的词源较为直接,由“义”和“母”两个字组成。在古代汉语中,“义”有非血缘关系的含义,而“母”自然指母亲。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个词的含义和使用场景也有所变化,但基本含义保持不变。
在**传统文化中,家庭关系非常重要,因此“义母”这一角色在家庭和社会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在现代社会,随着离婚和再婚率的增加,“义母”这一角色在家庭中的出现频率也在增加。
对于很多人来说,“义母”可能带来复杂的情感反应,既有对非血缘关系的温暖感受,也可能有对家庭关系复杂性的担忧。这个词可能让人联想到家庭和谐或冲突的场景。
个人经历中,如果有过与“义母”相关的经历,可能会对这个词有更深的情感联系。例如,如果有一个非常关爱自己的义母,这个词可能会带来温馨和感激的情感。
在创作中,可以将“义母”作为一个角色,探讨她在家庭中的作用和对其他家庭成员的影响。例如,在短篇小说中,可以通过义母的视角来展现家庭内部的情感纠葛和成长。
视觉上,可能会联想到家庭合影中的一位慈祥的女性,或者家庭聚会的温馨场景。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家庭成员之间的对话,特别是义母与子女之间的互动。
在不同文化中,“义母”这一概念可能有不同的称呼和理解。例如,在西方文化中,可能更常用“stepmother”来指代类似的角色。
“义母”这个词在中文中承载了丰富的家庭关系和社会意义。了解和使用这个词,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表达复杂的家庭关系,对于语言学*和表达具有一定的意义。
1.
【义】
(会意。从我,从羊。“我”是兵器,又表仪仗;“羊”表祭牲。本义:正义;合宜的道德、行为或道理)。
同本义。
【引证】
《墨子·公输》-义固不杀人。 、 、 《孟子·告子上》-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 诸葛亮《出师表》-引喻失义。 、 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度义而后动。 、 宋·苏洵《六国论》-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义,坚持正义。)
【组词】
丈义、 义断恩绝、 义不容辞
2.
【母】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母亲有乳之形。本义:母亲)。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母,牧也。从女。象怀子形,一曰,象乳子也。 、 《苍颉篇》-母其中有两点,象人乳形。 、 《易·说卦》-坤为母。晋,受兹介福,于其王母。 、 《礼记·曲礼》-生曰父曰母,死曰考曰妣。 、 杜甫《石壕吏》-有孙母未出,出入无完裙。
【组词】
母难、 母以子贵、 母子、 母族、 母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