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3:49:2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3:49:28
昧良心 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指违背良心,即做事情时不考虑道德和良知,出于自私或不正当的动机。这个词汇强调了行为与内心道德准则的冲突。
在文学作品中,昧良心 常用来描述那些为了个人利益而牺牲他人或违背社会道德的行为。在口语中,这个词可能用来批评某人的不道德行为或决策。在专业领域,如法律或伦理学,昧良心 可能被用来讨论某些行为的道德合法性。
同义词在描述违背道德的行为时各有侧重,不道德 更侧重于行为本身,而 无良 和 背信弃义 则更多强调个人品质的缺失。反义词则强调了道德的坚守和诚信的重要性。
昧良心 这个词汇源于汉语,其中“昧”字意为隐藏或不明,“良心”则是指内心的道德感和良知。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个词的使用逐渐扩展到各种语境中,用以批评那些违背道德的行为。
在传统文化中,强调“仁义礼智信”等道德准则,昧良心** 这个词因此具有很强的道德批判意味。在现代社会,随着商业和职场竞争的加剧,这个词的使用频率可能会有所增加。
昧良心 这个词往往带有一种负面情感,让人联想到背叛、自私和不公正。它提醒人们在行为决策时要考虑道德和良知,避免做出伤害他人的事情。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会遇到一些昧良心的行为,比如在商业交易中的欺诈行为,或是职场中的不公平竞争。面对这些情况,我们应当坚守自己的道德底线,不随波逐流。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
在这纷扰的世界里,
有人昧良心,有人守初心,
愿我们都能在风雨中,
保持那颗纯净的心。
昧良心 这个词可能让人联想到阴暗的画面,如乌云密布的天空或是昏暗的街道。在听觉上,可能让人想起沉重的脚步声或是低沉的叹息。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 "against one's conscience" 或 "without conscience",这些表达也强调了行为与内心道德准则的冲突。
昧良心 这个词在汉语中具有重要的道德批判意义,它提醒我们在行为决策时要考虑道德和良知。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这个词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表达对不道德行为的批评和反思。
1.
【昧】
(形声。从日,未声。从日,与光线有关。本义:昏暗不明)。
同本义。
【引证】
《广雅·释诂四》-昧,冥也。 、 《书·牧誓》-时甲子昧爽。 、 《楚辞·九章·怀沙》-日昧昧其将暮。 、 《荀子·哀公》。注:“昧,闇;爽,明也。谓初晓尚暗之时。”-君昧爽而栉冠。 、 《淮南子·原道》-神非其所宜而行之则昧。 、 《后汉书·苏竟传》-虽昧必亮。 、 《战国策·赵策》-愚者昧于成事。 、 《楚辞·离骚》-惟党人之偷乐兮,路幽昧以险隘。 、 清·方苞《左忠毅公逸事》-轻身而昧大义。
【组词】
昧旦、 昧然、 昧昧、 昧色、 昧明
2.
【良】
(形声。本义:善良)。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良,善也。 、 《诗·邶风·日月》-德音无良。 、 《诗·鄘风·鹑之奔奔》-人之无良。 、 诸葛亮《出师表》-侍中、侍郎郭攸之、费袆、董允等,此皆良实。
【组词】
天良、 驯良、 良正
3.
【心】
(象形。据甲骨文和小篆,中间像心;外面像心的包络。本义:心脏)。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在肺之下,膈膜之上,着脊第五椎。形如莲蕊,上有四系,以通四脏。心外有赤黄裹脂,谓之心包络。-心,人心也。在身之中,象形。 、 《吕氏春秋》-其祀中霤,祭先心。 、 方苞《狱中杂记》-顺我,即先刺心;否则,四肢解尽,心犹不死。
【组词】
心腹之病、 心上刃、 心肝肐蒂、 心气、 心系、 心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