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09:49:0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09:49:00
“寻山问水”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寻找山峦,询问水源。基本含义是指人们为了探索自然、追求美景或寻找灵感而进行的旅行或探险活动。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对自然风光的向往和探索,也常用来比喻对知识的追求或对人生意义的探索。
在文学作品中,“寻山问水”常用来描绘主人公对自然美景的向往和追求,如古代诗词中常有这样的表达。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形容某人喜欢户外活动,喜欢探索自然。在专业领域,如旅游、地理学等,这个成语可以用来描述对自然环境的科学考察。
同义词:探幽访胜、游山玩水
反义词:闭门造车
“寻山问水”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模糊,但它体现了古代文人对自然的热爱和追求。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含义逐渐扩展,不仅仅局限于对自然风光的探索,也包括了对知识和人生意义的追求。
在**传统文化中,山水被赋予了深厚的文化意义,不仅是自然景观,也是文人墨客寄托情感和表达哲理的载体。因此,“寻山问水”在文化上承载了对自然美的追求和对精神世界的探索。
这个成语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宁静和向往。它让我联想到古代文人墨客在山水间寻找灵感和慰藉的情景,也让我想到现代人在繁忙生活中对自然和宁静的渴望。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经参加过一次寻山问水的徒步旅行,那次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了自然的美妙和探索的乐趣。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寻山问水间,心随云卷舒。”
结合图片,我可以想象一幅山水画,画中有人正在山间小径上行走,寻找水源。结合音乐,我可以想象一首轻柔的古筝曲,伴随着山间的鸟鸣和水流声。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exploring nature”或“seeking the beauty of landscapes”,但这些表达没有“寻山问水”所蕴含的深厚文化意义和诗意。
“寻山问水”这个成语不仅是对自然美的追求,也是对知识和人生意义的探索。它在语言学*和表达中具有重要性,因为它不仅丰富了语言的表达,也传递了深厚的文化价值。
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33回:“每日~,种竹浇花,酒送黄昏,棋消白昼。”
1.
【寻】
(会意。从工口,从又(彐)寸。本义:八尺为寻) 中国古代的一种长度单位,八尺为寻。
【引证】
《说文》。度人之两臂为寻,八尺也。-尋,绎理也。 、 《方言一》-寻,长也。周官之法,度广为寻。 、 《诗·鲁颂·閟宫》。传:“八尺曰寻。”-是寻是尺。 、 《大戴礼记·主言》-舒肘知寻。 、 《小尔雅》-度寻舒两肱也。 、 《史记·张仪传》。索隐:“七尺曰寻。按,程氏瑶田云,度广曰寻,度深曰仞。皆伸两臂为度。度广则身平臂直,而适得八尺;度深则身侧臂曲,而仅得七尺。其说精巧,寻仞皆以两臂度之,故仞亦或言八尺,寻亦或言七尺也。”-蹄间三寻。 、 《左传·成公十二年》-争寻常以尽其民。 、 《国语·晋语》-无寻尺之禄。 、 《三国演义》-千寻铁锁沉江底。 、 [英]赫胥黎著、严复译《天演论》-深逾寻丈。
寻找。
【引证】
《后汉书·列女传》-远寻师学。 、 晋·陶渊明《桃花源记》-寻向所志。 、 《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寻视其侧。 、 《后汉书·张衡传》-寻其方面。
【组词】
寻事、 寻门路不着、 寻瑕索瘢、 寻疵责人、 寻孔讨气、 寻宿儿
2.
【山】
(象形。甲骨文和金文字形,象山峰并立的形状。“山”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地面上由土石构成的隆起部分)。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山,土有石而高。 、 《国语·周语》-山,土之聚也。 、 《左传·昭公四年》-山人取之。 、 《礼记·明堂位》-夏后代山。 、 《列子·汤问》-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 《诗·小雅·天保》-如山如阜,如冈如陵。 、 《荀子·赋》-生于山阜,处于室堂。 、 《书·旅獒》-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 陆游《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组词】
山霭、 山灵、 山阿、 山岩、 山隈、 山啜、 山落、 山孤钉、 山头、 山长、 山主、 山观、 山关
3.
【问】
(形声。从口,门声。本义:问,询问)。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问,讯也。 、 《书·吕刑》-皇帝请问下民。 、 《周礼·大宗伯》-时聘曰问。 、 《仪礼·聘礼》-小聘曰问。 、 《论语》-问人于他邦。 、 《礼记·学记》-善问者如攻坚木。 、 《乐府诗集·木兰诗》-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 《列子·汤问》-问其故。 、 《后汉书·列女传》-跪问其故。 、 《史记·孔子世家》-景公问政孔子。 、 《史记·滑稽列传》-豹往到邺,会长老,问之民所疾苦。 、 《左传·庄公十年》-既克,公问其故。 、 唐·贺知章《回乡偶书》-笑问客从何处来。 、 宋·欧阳修《归田录》-康肃问曰。 、 《左传·庄公八年》-公问不至。
【组词】
到食堂问一下开饭的时间;问途、 问信、 问官答花、 不耻下问;查问;发问;讯问;追问;自问;不懂就问;问字、 问岁、 问禁、 问遂、 问对、 问知、 问俗、 问卦、 问经、 问龟、 问课
4.
【水】
(象形。甲骨文字形。中间像水脉,两旁似流水。“水”是汉字的一个部首。从水的字,或表示江河或水利名称,或表示水的流动,或水的性质状态。本义:以雨的形式从云端降下的液体,无色无味且透明,形成河流、湖泊和海洋,分子式为 H2O,是一切生物体的主要成分)。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水,准也。 、 《释名》-水,准也。准,平也。天下莫平于水。 、 《淮南子·天文》-积阴之寒气为水。 、 《书·洪范》-五行一曰水。 、 《左传·桓公元年》-凡平原出水为大水。 、 《礼记·曲礼》-水曰清滌。 、 《荀子·劝学》-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慕仰,若水之归海。
【组词】
水铫、 水头儿、 水湿、 水蛊病、 水中丞、 水落归槽、 水喷桃花、 水镜先生、 水陆杂陈、 水廓、 水涡、 水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