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14:22:4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14:22:47
冬裘夏葛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冬天穿裘皮,夏天穿葛布。这里的“裘”指的是皮衣,而“葛”指的是用葛藤纤维织成的布料,轻*透气。这个成语用来形容人们根据季节的变化选择合适的衣物,体现了顺应自然、适应环境的生活智慧。
在文学作品中,冬裘夏葛 常用来比喻人们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策略或行为。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用来形容某人生活讲究,懂得享受生活。在专业领域,如服装设计或气候适应性研究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讨论季节性服装的选择和设计原则。
冬裘夏葛 这个成语源自**古代的生活实践,反映了古人对季节变化的敏感和对生活质量的追求。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含义逐渐扩展,不仅仅局限于衣物选择,而是更多地用来比喻人们在各种情况下的适应性和灵活性。
在传统文化中,顺应自然是重要的生活哲学。冬裘夏葛** 体现了这一哲学,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在现代社会,这个成语仍然被用来教育人们要根据环境变化做出合理的选择。
这个成语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温馨和智慧。它让我联想到古人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和深思熟虑,以及他们对自然规律的尊重。
在我的生活中,我经常使用这个成语来提醒自己在不同情况下要灵活应对,无论是工作还是日常生活。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冬来裘暖夏葛凉,
顺应天时心自宽。
四季轮回皆有道,
人生智慧在其中。
想象一幅画面:冬日里,一位穿着温暖裘皮的人在雪地中行走;夏日里,一位穿着轻*葛布的人在树荫下乘凉。这样的画面让人感到舒适和宁静。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表达可能包括“冬暖夏凉”或“四季适宜”,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都体现了对季节变化的适应和尊重。
冬裘夏葛 这个成语不仅是对衣物选择的描述,更是一种生活哲学的体现。它教会我们要顺应自然,灵活适应环境,这对我的语言学*和表达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通过理解和运用这个成语,我学会了在不同情境下采取合适的策略,提高了我的适应能力和生活质量。
士不及兹四者,则冬不裘,夏不葛。
举得起,放得下,以便~的同它换衣服。
1.
【冬】
(会意。表示时序终了,已进入寒冷季节。四季中的第四季,即农历十月至十二月)。
一年四季中秋春之间的季节,天文学上认为是从12月至3月,农历十月到十二月。
【引证】
《说文》-冬,四时尽也。 、 《诗·邶风·谷风》-我有旨蓄,亦以御冬。 、 《诗·陈风·宛丘》-无冬无夏。 、 《后汉书·张纯传》-冬者,五谷成熟,物备礼成。
【组词】
冬暖夏凉;冬酿、 冬温、 冬计
2.
【裘】
(形声。从衣,求声。本义:皮衣。古代“求”、“裘”同字)。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裘,皮衣也。 、 《白虎通·衣裳》-裘所以佐女功助温也。 、 《周礼·司裘》。注:“大裘,黑羔裘。”-掌为大裘 、 《淮南子·泛论》。注:“裘孤之属也。”-世以为裘者。 、 《礼记·学记》-良治之子,必学为裘。 、 《韩非子·五蠹》-冬日麑裘。 、 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狐裘不暖。 、 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裘葛之遗。 、 《聊斋志异·促织》-裘马过世家。
【组词】
裘马甚都、 裘膻、 狐裘;裘氏、 裘冕
3.
【夏】
(会意。据小篆字形,从页,从臼,从攵。页(xié),人头。臼(jù),两手,攵(suī),两足。合起来象人形。本义:古代汉民族自称)。
同本义。也称华夏、诸夏。
【引证】
《说文》。朱骏声曰:“就全地言之,中国在西北一小隅。故陈公子少西字夏,郑公孙夏字西。”-夏,中国之人也。
4. 【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