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3 04:14:4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3 04:14:49
“俟时”是一个汉语词汇,由两个字组成:“俟”和“时”。其中,“俟”意为等待,“时”意为时间或时机。因此,“俟时”的字面意思是等待时机或等待特定的时间。
在文学作品中,“俟时”常用于描述人物在等待某个重要时刻的到来,强调耐心和时机的重要性。例如,在历史小说中,可能会描述一位将领在等待最佳的进攻时机。
在口语中,“俟时”可能不太常用,但在某些正式或文雅的场合,仍可听到这个词汇。例如,在讨论战略或计划时,可能会说“我们需要俟时而行”。
在专业领域,如军事、政治或商业策略中,“俟时”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强调在行动前等待最佳时机的必要性。
同义词:
反义词:
“俟”字最早见于《说文解字》,意为等待。“时”字则更早,源自甲骨文,意为时间或季节。两者结合的“俟时”在古代文献中已有使用,如《左传》等历史文献中可见其踪迹。
在**传统文化中,“俟时”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中庸之道”,即在行动前要审时度势,不可盲目行动。这种思想在政治、军事和日常生活中都有所体现。
“俟时”给人一种沉稳、耐心和智慧的感觉。它让人联想到静谧的等待,以及在关键时刻的果断行动。
在个人生活中,我曾在一次重要的面试前使用“俟时”的心态,耐心等待最佳的面试时机,最终取得了成功。
在诗歌中,可以使用“俟时”来表达等待爱情的到来:
在春日的暖阳下,我静静俟时,
等待那朵花开,等待你的到来。
视觉上,“俟时”让人联想到一个人静静地坐在窗边,望着窗外,等待某个重要时刻的到来。听觉上,可能是一首缓慢而深沉的音乐,如古典音乐中的慢板。
在英语中,“俟时”可以对应为“wait for the right moment”或“bide one's time”,都强调等待最佳时机的概念。
“俟时”是一个富有文化内涵和智慧的词汇,它不仅体现了等待的艺术,也强调了时机的重要性。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俟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时机,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1.
【俟】
(形声。从人,矣声。本义:大)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俟,大也。 、 《诗·小雅·吉日》-儷儷俟俟,或群或友。
等待。
【引证】
《诗·邶风·静女》-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 《仪礼·士昏礼》-俟于门外。 、 《论语·先进》-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 《礼记·中庸》-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 、 唐·柳宗元《捕蛇者说》-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组词】
俟命、 俟吉、 俟候、 俟时、 俟望、 俟嗣、 俟河之清
2.
【时】
(形声。从日,寺声。从“日”与时间有关。本义:季度;季节)。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时,四时也。 、 《释名》-四时,四方各一时,时,期也。 、 《左传·桓公六年》。注:“春夏秋也。”-谓其三时不害。 、 《孟子·篇叙》。注:“谓时曰支干五行相孤虚之属也。”-三时者,成岁之要时。又,天时不如地利。 、 《孟子·梁惠王上》-斧斤以时入山林。 、 《左传·闵公二年》-时事之征也。 、 《管子·山权数》-时者,所以记岁也。 、 《淮南子·天文》-四时者,天之吏也。 、 《尔雅·释天》。注:“道光照也。”-四时和谓之宝烛。 、 《书·尧典》。马注:“羲和四子掌四时。”-敬授人时。 、 宋·欧阳修《醉翁亭记》-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 《左传·桓公六年》-谓其三时(指春夏秋)不害,而民和年丰也。
【组词】
时气、 时若、 时食、 时耕、 时夏、 时暑、 时景、 时禽、 时享、 时序、 时祀、 时田、 时令病、 时衣、 时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