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17:49:4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17:49:45
林语堂:林语堂(15年10月10日-197年3月2日),原名林和乐,后改名林语堂,是现代著名作家、学者、翻译家、语言学家,出生于福建省漳州市平和县坂仔镇。他以中英文写作著称,作品涵盖散文、小说、评论等多个领域,代表作有《吾国与吾民》、《生活的艺术》等。
文学语境:在文学作品中,林语堂常被提及作为文学成就的象征,他的作品被广泛研究和引用,尤其是在探讨中西文化交流和语言学方面。
口语语境:在日常口语中,提到林语堂可能是在讨论他的某部作品,或者是在谈论他的生活哲学和人文思想。
专业领域:在学术领域,林语堂的研究涉及语言学、翻译学、文学批评等,他的理论和实践对这些领域有深远影响。
同义词:鲁迅(另一位**现代文学巨匠,但在风格和关注点上与林语堂有所不同)
反义词:无明显反义词,但可以与其他文学家或学者进行对比,如与更注重社会批判的鲁迅相比,林语堂更偏向于文化调和与生活哲学。
林语堂的名字“语堂”本身就蕴含了语言和文化的意味,他的学术生涯和文学创作都围绕着语言和文化展开。他的作品和思想随着时间的推移,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林语堂生活在**社会大变革时期,他的作品反映了中西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他的思想和作品对当时的知识分子和普通读者都有很大的启发作用。
提到林语堂,可能会联想到优雅的文字、深邃的思想和对生活的热爱。他的作品常常带有一种乐观和幽默的情感,给人以积极的影响。
在学*和生活中,林语堂的作品常常被用作提高文学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的素材。他的生活哲学和人文关怀也常常成为人们讨论的话题。
在创作中,可以将林语堂的思想融入到故事情节中,或者在诗歌中引用他的名言,以此来丰富作品的内涵和深度。
林语堂的形象可能与书卷气、智慧和温和的笑容联系在一起。在视觉上,可能会联想到他坐在书桌前写作的场景;在听觉上,可能会想象到他朗读自己作品的声音。
林语堂的作品在英语世界也有很高的评价,他的跨文化交流和翻译工作使得他的名字在不同语言和文化中都有一定的知名度。
林语堂作为一个多才多艺的学者和作家,他的作品和思想对我的语言学*和表达有着重要的启发作用。他的跨文化视角和对生活的深刻理解,让我在阅读和写作中都能获得新的视角和灵感。
1.
【林】
(会意。从二木。表示树木丛生。本义:丛聚的树木或竹子)。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林,平土有丛木曰林。 、 《尔雅·释地》-野外谓之林。 、 《诗·小雅·白华》-有鹤在林。 、 《周礼·地官·序官·林衡》。注:“竹木生平地曰林。”-每大林麓。 、 《释名》-山中丛木曰林。林,森也。 、 晋·陶潜《桃花源记》-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 、 《黔之驴》-蔽林间窥之。
【组词】
竹木林;山林、 深山老林;防护林;林落、 林浪、 林麓、 林泉、 林错
2.
【语】
告诉,使知道。
【引证】
《左传·隐公元年》-公语之故,且告之悔。 、 《论语·阳货》-吾语女。 、 《三国志·方使传》-若引其许,若至,语人。 、 晋·干宝《搜神记》-夫语妻曰:“为王作剑,三年乃成…往必杀我。” 、 清·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贫者语于富者曰…
【组词】
语言、 语其友;不以语人
3.
【堂】
(形声。从土,尚声。“尚”有“高”义。本义:殿堂。高于一般房屋,用于祭献神灵、祈求丰年)。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注:“古曰堂,汉以后曰殿。古上下皆称堂,汉上下皆称殿。至唐以后,人臣无有称殿者矣。”-堂,殿也。 、 《说文古本考》-殿,堂之高大者也。 、 《书·顾命》-立于西堂。 、 礼记·檀弓》。注:“堂形四方而高。”-吾见封之若堂者矣。 、 《孟子·梁惠王上》-王坐于堂上。 、 明·刘基《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燕坐于华堂之上。 、 明·刘基《卖柑者言》-观其坐高堂。 、 清·黄宗羲《柳敬亭传》-华堂旅会。
【组词】
堂上、 堂下、 堂宇、 堂事、 堂阶、 堂阁、 堂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