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09:28:2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09:28:26
“不动声色”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在面对某种情况或情绪时,外表保持平静,不流露出任何情感或意图。基本含义是指人保持冷静、镇定,不轻易表露内心的想法或感情。
“不动声色”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明确,源自古代汉语,用来形容人在面对各种情况时保持冷静和镇定。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使用范围逐渐扩大,成为描述人在各种社交和专业场合中保持冷静的常用表达。
在**传统文化中,保持“不动声色”被视为一种美德,尤其是在官场和商业谈判中,这种能力被认为是一种重要的社交技巧。它体现了个人对情绪的控制能力,以及在复杂环境中保持冷静的智慧。
这个词汇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敬佩和欣赏。它让我联想到那些在压力下依然能够保持冷静和理性的人,这种能力在现代社会中尤为重要。
在我的职业生涯中,我曾遇到过需要在紧张的谈判中保持冷静的情况。使用“不动声色”的策略帮助我在对方不知情的情况下,成功地达成了我的目标。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在风暴的中心,他不动声色,
如山岳般坚定,如湖水般平静。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个人在狂风暴雨中依然站立不动,面无表情。在音乐中,可以选择一些节奏稳定、旋律平静的音乐来代表“不动声色”的氛围。
在英语中,“keep a straight face”或“maintain composure”可以对应“不动声色”的概念,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都强调在压力下保持冷静和镇定。
“不动声色”这个词汇在我语言学和表达中具有重要性,它不仅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如何在压力下保持冷静,也让我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这种策略来处理复杂的情况。通过深入学和分析这个词汇,我更加欣赏那些能够在各种环境下保持冷静和理性的人。
他也~,勤勤慎慎办他的公事。
1.
【不】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引证】
《韩非子·喻老》-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 《战国策·赵策》-老妇不闻也。 、 唐·杜甫《兵车行》-被驱不异犬与鸡。 、 明·魏禧《大铁椎传》-后遂不复至。
【组词】
不会、 不大、 不一定、 不古、 不勾、 不才、 不才之事
2.
【动】
(形声。从力,重声。《说文》古文从“辵”。本义:行动;发作)。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动,作也。 、 《易·彖传》。虞注:“震也。”-动而健。 、 《易·系辞》。虞注:“发也,变动不居。”-效天下之动者也。 、 《孟子》。注:“作也。”-将终岁勤动。 、 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度义而后动。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寨中人蜷伏不少动。
【组词】
按兵不动;动着、 动止、 动烦、 动转
3.
【声】
(形声。从耳,殸(qìng)声。“殸”是古乐器“磬”的本字,“耳”表示听。本义:声音;声响)。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声,音也。 、 《礼记·乐记》-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 、 《虞书》-声依永律和声。 、 《礼记·郊特牲》-凡声阳也。 、 《诗·齐风·鸡鸣》-苍蝇之声。 、 《诗·小雅·车攻》-有闻无声。 、 柳宗元《永州八记》-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 唐·白居易《琵琶行(并序)》-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 《孟子·梁惠王下》-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龠之音。
【组词】
声叉、 声嘶、 声如洪钟、 声振林木、 声动梁尘
4. 【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