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22:15:2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22:15:25
“含哺鼓腹”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嘴里含着食物,肚子鼓起来。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人吃得非常饱,或者形容生活富足,无忧无虑。
在文学作品中,“含哺鼓腹”常用来描绘一个场景,如宴会或丰收后的喜悦。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用来形容某人吃得过多或者生活过于安逸。在专业领域,如农业或经济学,这个成语可能用来描述一个地区的食物充足和生活水平高。
同义词:饱食终日、饱餐一顿、丰衣足食 反义词:饥肠辘辘、食不果腹、衣不蔽体
“含哺鼓腹”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古老,源自**古代的农业社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意义和用法基本保持不变,但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可能有所下降。
在文化中,食物和饮食一直是重要的社会和文化活动。因此,“含哺鼓腹”这个成语反映了人对食物和生活的态度,即追求富足和安逸的生活。
这个成语给人以满足和幸福的情感反应。它让人联想到温馨的家庭聚餐和丰收的喜悦,传递出一种积极和乐观的情绪。
在我的生活中,这个成语曾用来形容家庭聚餐时的情景,特别是在节日或特殊场合,家人团聚,共享美食,每个人都吃得非常满足。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春风拂面,含哺鼓腹,笑语盈盈,共庆丰年。”
想象一幅画面:一家人围坐在餐桌旁,桌上摆满了美味佳肴,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满足和幸福的笑容。背景音乐可能是温馨的节日音乐,增添了节日的氛围。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stuffed to the gills”或“as full as a tick”,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都传达了吃得非常饱的意思。
“含哺鼓腹”这个成语不仅描述了一个具体的场景,还反映了*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和运用这样的成语可以丰富我们的词汇量,增强语言的表达力。
糯米蒸糕,大嚼了一个~。
1.
【含】
古时丧葬时放在死人口里的珠玉 。天子用玉,诸侯用璧,士用米贝。
【引证】
《左传·文公五年《释文》:含作唅。《说文》作琀。-王使荣叔归含且赗。 、 《周礼·天官·玉府》-大丧共(供)含玉。 、 《公羊传·文公五年》-含者何,口实也。 、 《谷梁传·隐公元年》-贝玉曰含。 、 《战国策·赵策三》-死则不得饭含。
2.
【哺】
(形声。从口,甫声。本义:口中含嚼的食物) 同本义。
【引证】
《汉书·高帝纪》-辍饭吐哺。 、 《汉书·匈奴传赞》-稚子咽哺。 、 曹操《短歌行》-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组词】
一饭三吐哺
吃食。
【引证】
《楚辞·渔父》-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 、 《孟子·离娄上》-子之从于子敖来,徒餔啜也。
【组词】
哺啜
3.
【鼓】
(会意。甲骨文字形,左边是鼓的本字,右边是“支”(pū),表示手持棒槌击鼓。本义:鼓,一种打击乐器)。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鼓,郭也。春分之音。 、 《释名·释乐器》-鼓,廓也。张皮以冒之,其中空也。 、 《诗·邶风·击鼓》-击鼓其镗。 、 《汉书·律历志上》-皮曰鼓。 、 《楚辞·屈原·国殇》-抱玉枪兮击鸣鼓。 、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瑜等率轻锐继其后,雷鼓大震。 、 《孟子·梁惠王上》-百姓阗王钟鼓之乐。
4.
【腹】
(形声。从肉,复声。此为后起形声字,初文应即“畐”(fú)字,象人腹部之形。本义:肚子)。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脐上下两旁也。-腹,厚也。 、 《易·说卦传》-坤为腹。 、 《易·明夷》-入于左腹。 、 《素问·评热病论》-腹者至阴之所居。 、 《释名》-自脐以下曰水腹。 、 晁错《论贵粟疏》-腹饥不得食。
【组词】
腹痛、 腹肠、 腹围、 腹如垂瓠、 腹便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