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11:27:3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1:27:31
“热心苦口”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对某人或某事充满热情,同时用尽心思去劝说或教导,即使对方可能不接受或理解,也坚持不懈。这个成语强调的是一种积极主动、不厌其烦的态度。
在文学作品中,“热心苦口”常用来形容那些对他人关怀备至、不厌其烦地提出建议或忠告的人物形象。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用于描述一个人对朋友或家人的关心和劝告。在专业领域,如教育或咨询,这个词汇可以用来描述教师或顾问对学生的耐心指导。
同义词:苦口婆心、谆谆教诲、不厌其烦 反义词:漠不关心、置之不理、敷衍了事
“热心苦口”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模糊,但它体现了汉语中对于坚持和耐心的重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使用逐渐固定,成为表达耐心和热情的常用词汇。
在**文化中,“热心苦口”体现了儒家文化中“仁爱”和“忠诚”的价值观。在社会交往中,这种态度被视为一种美德,尤其是在教育和社会服务领域。
这个词汇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温暖和敬佩。它让我联想到那些在他人需要帮助时总是伸出援手的人,他们的坚持和耐心是值得尊敬的。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遇到过一位老师,他对学生的学*和生活都非常关心,总是热心苦口地给予指导和建议。这种关怀让我深受感动,也激励我在未来的教育工作中效仿他的榜样。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热心苦口”:
在知识的海洋里,
老师热心苦口,
引领我们探索未知的奥秘,
即使风雨兼程,
也不曾放弃。
想象一位老师在教室里耐心地讲解,学生们围坐一旁,老师的表情充满热情和耐心。这种场景可以通过温暖的色调和柔和的光线来表现,背景音乐可以选择温馨的钢琴曲。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patient and persistent”或“earnest and insistent”,但这些表达没有“热心苦口”这个成语所蕴含的深厚文化意义和情感色彩。
“热心苦口”这个成语在我对汉语的理解和表达中占有重要位置。它不仅体现了耐心和热情,还反映了中华文化中的人文关怀和教育理念。在未来的语言学*和应用中,我将继续探索和欣赏这个成语的丰富内涵。
1.
【热】
(形声。本义:温度高)。
同本义。跟“冷”相对。
【引证】
《素问·五常变大论》-肺甚畏热。 、 《韩非子·有度》-清暖寒热,不得不救。 、 《孟子·梁惠王下》-如水益深,如火益热 、 明·宗臣《报刘一丈书》-立厩中仆马之间,……即饥寒毒热不可忍,不去也。 、 《列子·汤问》-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组词】
热天;热釜、 热浪;炽热;滚热;火热
2.
【心】
(象形。据甲骨文和小篆,中间像心;外面像心的包络。本义:心脏)。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在肺之下,膈膜之上,着脊第五椎。形如莲蕊,上有四系,以通四脏。心外有赤黄裹脂,谓之心包络。-心,人心也。在身之中,象形。 、 《吕氏春秋》-其祀中霤,祭先心。 、 方苞《狱中杂记》-顺我,即先刺心;否则,四肢解尽,心犹不死。
【组词】
心腹之病、 心上刃、 心肝肐蒂、 心气、 心系、 心脾
3.
【苦】
粗劣 同: 盬
【组词】
苦盐、 苦功、 苦事
4.
【口】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人的口形。本义:口腔器官,嘴)。
同本义。人类用来发声和进食的器官。
【引证】
《说文》-口,人所以言食也。 、 《国语·晋语》-且夫口三五之门也。 、 《春秋·元命苞》-口之为言达也。 、 《鬼谷子·捭阖》-口者心之门户。 、 《左传·定公四年》-勺饮不入口七日。 、 《后汉书·张衡传》-下有蟾蜍,张口承之。 、 白居易《卖炭翁》-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组词】
口腹、 口分、 口滑、 口辅、 口眼弗闭、 口里摆菜碟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