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19:41:0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9:41:04
词汇“弓力”在汉语中并不常见,它不是一个标准的词汇,因此我们需要从字面意思和可能的语境来分析。
“弓力”字面意思可能是指弓的弹力或者拉弓时所需要的力量。在物理学中,它可能指的是弓弦在拉伸时产生的力量。
由于“弓力”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它在不同语境下的使用可能非常有限。在文学作品中,它可能被用来形容某人或某物的力量或弹性,比如形容一个人有很强的“弓力”,意味着这个人有很强的耐力和力量。在专业领域,如射箭或物理学中,它可能被用来描述弓的性能。
由于“弓力”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它的词源和历史演变可能没有详细的记录。它可能是由“弓”和“力”两个字组合而成的复合词,用来描述与弓相关的力量。
在射箭文化中,“弓力”可能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因为它关系到射箭的准确性和距离。在一些传统文化中,弓箭手被视为力量和技巧的象征,因此“弓力”也可能与这些文化价值观相关联。
“弓力”可能让人联想到古代战争中的弓箭手,或者是现代射箭中的员。它可能带来一种力量和精准的情感反应,也可能让人想到传统和技艺。
由于“弓力”不是一个常用词汇,我在生活中没有遇到与它直接相关的经历或故事。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弓力”:
在晨曦的微光中,
弓力如梦,
箭矢划破寂静,
穿越时空的界限。
“弓力”可能让人联想到拉弓的声音,或者是箭矢飞行的画面。这些联想可能通过相关的图片、音乐或视频来增强。
在不同语言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弓力”的词汇,但它所描述的概念可能在其他语言中有相应的表达,如英语中的“bow strength”或“tension of the bow”。
“弓力”虽然不是一个常用词汇,但它可以用来描述与弓相关的力量和弹性。在学*和使用这个词汇时,我们可以通过不同的语境和创造性的方式来丰富它的含义和应用。尽管它在日常语言中不常见,但在特定的文化和专业领域中,它可能是一个有用的概念。
1.
【弓】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弓形,有弓背和弓弦,后省去弓弦,只剩下弓背,隶变后变成现在的“弓”字。“弓”是汉字部首之一,从“弓”的字多与“弓箭”有关系。本义:射箭或打弹的器械)。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弓,兵也,所以发矢。 、 《正字通》-弓,揉木而弦之以发矢。 、 《楚辞·九歌·国殇》-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 、 《礼记·学记》-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 、 《韩非子·扬权》-毋弛而弓,一栖两雄。 、 汉·贾谊《过秦论》-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 唐·杜甫《兵车行》-行人弓箭各在腰。 、 毛泽东《沁园春·雪》-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组词】
弓手、 弓壶、 弓号、 弓剑、 弓箕
2.
【力】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耒形,有柄有尖,用以翻地。用耒表示执耒耕作需要花费力气。“力”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体力,力气)。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筋下曰:肉之力也。二篆为转注。筋者其体,力者其用也。-力,筋也。像人筋之形。 、 《礼记·礼运》。注:“筋骸强者也。”-其行之以货力。 、 《汉书·食货志》。注:“谓勤作之也。”-力农数耘。 、 《诗·邶风》-有力如虎,执辔如组。 、 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 唐·柳宗元《童区寄传》-以缚背刃,力上下,得绝。 、 《孟子·梁惠王上》-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
【组词】
四肢无力、 力人、 力尽神危、 力软筋麻、 力屈、 力尽、 力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