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20:46:2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20:46:20
词汇“弓人”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不是一个标准的词汇,因此在进行深入学习和分析时,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探讨其可能的含义和用法。
“弓人”字面意思可能是指制作或使用弓的人,即弓箭手或弓匠。在古代,弓是一种重要的武器,因此“弓人”可能指的是专门从事弓箭制作或使用的职业人士。
由于“弓人”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它在不同语境下的使用可能较为有限。在古代文学或历史文献中,可能会提到“弓人”来指代弓箭手或弓匠。在现代语境中,这个词汇可能出现在历史研究、军事讨论或古代文化相关的文章中。
“弓人”这个词可能源自古代汉语,其中“弓”指的是一种武器,“人”指的是从事某种职业的人。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可能因为其特定的职业性质而在现代汉语中不再常用。
在古代社会,弓箭是重要的军事装备,因此弓人在社会中可能享有较高的地位。在某些文化中,弓箭手被视为勇敢和技艺高超的象征。
提到“弓人”可能会让人联想到古代战争的场景,以及那些在战场上使用弓箭的勇士。这种联想可能会带来一种对古代英雄主义的敬仰和对传统技艺的尊重。
在现代生活中,“弓人”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但在学习古代历史或参与历史重现活动时,可能会遇到这个词汇。
在创作一首关于古代战争的诗歌时,可以使用“弓人”这个词来描绘战场上的情景:
弓人拉满弓,箭矢如雨下,
战鼓声声催,勇士心不怯。
提到“弓人”可能会让人联想到古代战士拉弓射箭的画面,以及箭矢破空的声音。这种联想可以通过观看古代战争电影或听相关的音乐来增强。
在不同文化中,与“弓人”相对应的词汇可能有所不同。例如,在英语中可能是“archer”或“bowman”,在日语中可能是“弓道家”(ゆみどうか)。
“弓人”这个词汇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不常用,但它承载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意义。了解这个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社会的军事和文化背景。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词汇可以增加我们对语言多样性和历史深度的认识。
1.
【弓】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弓形,有弓背和弓弦,后省去弓弦,只剩下弓背,隶变后变成现在的“弓”字。“弓”是汉字部首之一,从“弓”的字多与“弓箭”有关系。本义:射箭或打弹的器械)。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弓,兵也,所以发矢。 、 《正字通》-弓,揉木而弦之以发矢。 、 《楚辞·九歌·国殇》-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 、 《礼记·学记》-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 、 《韩非子·扬权》-毋弛而弓,一栖两雄。 、 汉·贾谊《过秦论》-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 唐·杜甫《兵车行》-行人弓箭各在腰。 、 毛泽东《沁园春·雪》-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组词】
弓手、 弓壶、 弓号、 弓剑、 弓箕
2.
【人】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侧面站立的人形。“人”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能制造工具改造自然并使用语言的高等动物)。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此籀文象臂胫之形。 、 《礼记·礼运》-故人者,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故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食味,别声,被色,而生者也。 、 《列子·黄帝》-有七尺之骸、手足之异,戴发含齿,倚而食者,谓之人。 、 清·洪亮吉《治平篇》-人未有不乐为治平之民者也。
【组词】
人王、 人满、 人寰、 人欲、 人人言、 人色、 人头号令、 人淘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