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6:43:3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6:43:34
词汇“怨畔”在中文中并不常见,经过查询,这个词汇可能是一个误拼或打字错误,没有明确的标准定义和广泛的使用记录。因此,我将基于“怨”和“畔”两个字的单独含义来分析,并尝试构建一个合理的解释。
结合这两个字,我们可以推测“怨畔”可能指的是在边界或旁边产生的不满或怨恨情绪。
由于“怨畔”不是一个标准词汇,它在不同语境下的使用将非常有限。我们只能推测它可能在描述人际关系、地理边界争议或心理状态时使用。
由于“怨畔”不是一个标准词汇,它的词源和演变无从考证。
在特定的文化或社会背景中,“怨畔”可能被用来描述由于地理或社会边界引起的不满情绪。
这个词汇可能让人联想到边界争端、人际关系的紧张或内心的不满。
由于词汇的非标准性,个人应用将非常有限,可能仅在特定情境下用于描述个人的情感状态。
在诗歌中,可以使用“怨畔”来表达一种深沉的、无法释怀的情感:
在时光的河流畔,
怨畔如影随形,
无法触及的彼岸,
是心中永远的痛。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幅描绘边界或河流的画面,旁边有人物表现出不满或怨恨的情绪。音乐上,可以选择一些悲伤或紧张的旋律来配合这种情感。
由于“怨畔”不是一个标准词汇,它在不同语言或文化中的对应词汇将不存在。
通过对“怨畔”这个词汇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它在语言中的非标准性和使用上的局限性。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了解词汇的标准用法和语境是非常重要的,这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沟通和表达。
1.
【怨】
(形声。从心,夗(yuàn)声。本义:怨恨;仇恨)。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怨,恚也。 、 《论语》。皇疏:“恨也。”-曰怨乎。 、 《贾子道术》-施行得理,谓之德。反德为怨。 、 《淮南子·说山》-不怨人取之。 、 《汉书·李广苏建传》-天子甚怨。 、 清·黄宗羲《原君》-人怨恶其君。 、 清·张廷玉《明史》-怨颇兴。 、 孙文《序》-怨愤所积。
【组词】
怨怅、 怨谤、 怨恶、 怨艾、 怨詈、 恩怨、 宿怨、 怨痛
2.
【畔】
(形声。从田,半声。本义:田界)。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玉裁注:“田界者,田之竟处也。”按,一户百亩,百亩有界。-畔,田界也。 、 《左传》-如农之有畔。 、 《国语·周语》-修其疆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