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18:50:2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18:50:29
怨歌:指表达不满、哀怨或悲伤情绪的歌曲或诗歌。它通常反映了作者或演唱者内心的痛苦、失望或对不公正待遇的抗议。
怨歌一词源于古代汉语,最早见于《诗经》中的怨诗。随着时间的推移,怨歌逐渐成为表达个人或集体不满情绪的一种文学和音乐形式。
在**传统文化中,怨歌常与反抗压迫、表达个人情感联系在一起。如屈原的《离骚》就是一首著名的怨歌,表达了对楚国政治腐败的愤懑。
怨歌往往带有一种沉重、悲伤的情感,让人联想到历史的沧桑和个人的不幸。它能够激发人们对正义和公平的追求。
在现实生活中,怨歌可以作为一种情感宣泄的方式,帮助人们表达内心的不满和痛苦。例如,在面对不公正待遇时,人们可能会创作或演唱一首怨歌来抒发情感。
在诗歌创作中,怨歌可以作为一种表达手法,如:
在这寂静的夜里,我唱起怨歌,
诉说着心中的痛苦与无奈。
每一句歌词,都是我心灵的呐喊,
愿这歌声,能穿透黑暗,迎来光明。
怨歌往往与悲伤的音乐和画面联系在一起,如低沉的旋律、哀伤的歌词和阴暗的背景,这些元素共同营造出一种悲伤的氛围。
在不同文化中,怨歌的表现形式和内涵可能有所不同。例如,西方文化中的“哀歌”(Elegy)也是一种表达悲伤的诗歌形式,但其情感表达可能更加内敛和深沉。
怨歌作为一种表达不满和悲伤的文学和音乐形式,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情感价值。它不仅能够帮助人们宣泄情感,还能够反映社会现实和历史变迁。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怨歌这一词汇,有助于丰富我们的情感表达和文学创作。
1.
【怨】
(形声。从心,夗(yuàn)声。本义:怨恨;仇恨)。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怨,恚也。 、 《论语》。皇疏:“恨也。”-曰怨乎。 、 《贾子道术》-施行得理,谓之德。反德为怨。 、 《淮南子·说山》-不怨人取之。 、 《汉书·李广苏建传》-天子甚怨。 、 清·黄宗羲《原君》-人怨恶其君。 、 清·张廷玉《明史》-怨颇兴。 、 孙文《序》-怨愤所积。
【组词】
怨怅、 怨谤、 怨恶、 怨艾、 怨詈、 恩怨、 宿怨、 怨痛
2.
【歌】
(形声。从欠,哥声。从“欠”,表示与口有关系。本义:唱)。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歌,咏也。 、 《说文系传》-歌者,长引其声以诵之也。 、 《易·离》-不鼓缶而歌。 、 《虞书》-歌永言。 、 《礼记·乐记》-歌咏其声也,长言也。 、 《诗·魏风·园有桃》传-曲合乐曰歌,徒歌曰谣。 、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昔者,舜鼓五弦,歌《南风》之诗而天下治。 、 《论语·微子》-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 、 《战国策·齐策》-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 、 清·黄宗羲《柳敬亭传》-如优孟摇头而歌,而后可以得志。
【组词】
对歌、 高歌、 歌吹、 歌鼓、 歌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