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2:33:3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2:33:32
乡试年:在**古代科举制度中,乡试是科举考试的第一级考试,通常在省城举行,选拔举人。乡试年指的是举行乡试的那一年。
文学语境:在古代文学作品中,乡试年常被用来描述士子们为了科举考试而努力学*的情景,如《儒林外史》中对乡试年的描述。 口语语境:在现代口语中,乡试年可能不太常用,但在讨论古代教育或科举制度时,可能会提及。 专业领域:在历史学、教育学等领域,乡试年是一个重要的研究对象,用于分析古代的教育制度和社会结构。
同义词:科举年、举人年 反义词:无明显反义词,但可以与“和平年”、“丰收年”等相对比。
词源:乡试年一词源于古代的科举制度,乡试是科举考试的第一级,选拔举人。 演变**:随着科举制度的废除,乡试年这一词汇在现代汉语中的使用频率大大降低,但在历史研究和文学作品中仍有其价值。
意义和影响:乡试年在**古代社会中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是选拔人才的机制,也是社会流动的重要途径。乡试年的举行往往伴随着社会的高度关注和紧张气氛。
情感反应:乡试年让人联想到古代士子的艰辛和努力,以及科举制度对个人命运的影响。 联想:可能会联想到古代的书院、考生熬夜苦读的场景,以及科举制度对社会结构的影响。
经历或故事:在阅读古代文学作品时,我曾被描述乡试年的紧张气氛所吸引,感受到了那个时代人们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未来的期盼。
诗歌: 乡试年,书声琅琅, 士子心,志在四方。 笔墨间,梦飞翔, 一举成名,天下扬。
视觉联想:可以想象古代书院的景象,考生们围坐在一起,烛光下苦读。 听觉联想:可能会听到古代书院的钟声,或是考生们讨论学问的声音。
对应词汇:在其他文化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的词汇,但可以与中世纪欧洲的大学考试或现代的高考相比较。
理解:乡试年是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反映了古代的教育和社会选拔机制。 重要性:了解乡试年有助于深入理解*古代社会和文化,对于学历史和语言都有重要意义。
1.
【乡】
(会意。据甲骨文,像二人对食形。“‘鄉’和‘饗’原本是一字…整个字像两个人相向对坐,共食一簋的情状。本义是用酒食款待别人,是“饗”的古字)。
“乡”假借为行政区域名。
【引证】
《说文》-乡,国离邑民所封乡也。啬夫别治封圻之内六乡六卿治之。 、 《周礼·大司徒》。注:“万二千五百家。”-五州为乡。 、 《广雅》-十邑为乡,是三千六百家为一乡。 、 《礼记·王制》-习乡尚齿。 、 《庄子·逍遥游》-行比一乡。 、 《左传·庄公十年》-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2.
【试】
(形声。从言,式声。本义:用;任用)。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试,用也。 、 《虞书》-明试以功。 、 《书·盘庚》-今予将试以汝迁。 、 《诗·小雅·采芑》-师干之试。 、 《礼记·乐记》-兵革不试。 、 《论语》-吾不试。 、 《诗·小雅·大东》-私人之子,百僚是试。 、 《礼记·乐记》-兵革不试,五刑不用。
【组词】
试兵
3.
【年】
(形声。甲骨文字形,上面是“禾”,下面是“人”,禾谷成熟,人在负禾。小篆字形,从禾,千声。本义:年成,五谷成熟)。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秊,谷熟也。 、 《谷梁传·桓公三年》-五谷皆熟为有年也。 、 《谷梁传·宣公十六年》-五谷大熟为大有年。 、 《诗·周颂·丰年》-丰年多黍多秊。 、 《左传·桓公二年》。疏:“年训为稔。”-有年。 、 《书·多士》-尔厥有干,有年于芘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