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21:41:3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21:41:33
猛禽:字面意思指的是一类以捕食其他动物为生的鸟类,通常具有锐利的爪子和喙,以及极佳的视力和飞行能力。猛禽包括鹰、雕、隼、鹫等。
“猛禽”一词源自古代汉语,其中“猛”表示凶猛、强大,“禽”指鸟类。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的含义基本保持不变,但在现代汉语中,“禽”更多地被理解为鸟类的总称。
在许多文化中,猛禽被视为力量和自由的象征。例如,在美国文化中,白头鹰是国家的象征,代表自由和力量。
猛禽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敬畏和钦佩,它们的飞行能力和捕食技巧令人赞叹。联想上,猛禽常与野性、自然和生存斗争联系在一起。
在自然保护区的一次旅行中,我亲眼目睹了一只鹰捕食的场景,那是一次震撼的经历,让我深刻理解了猛禽的力量和生存智慧。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猛禽”:
在蓝天的画布上, 猛禽展翅高飞, 它的目光如电, 穿越云层的秘密。
看到“猛禽”这个词,我联想到广阔的天空和猛禽飞翔的画面。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风声和猛禽的叫声。
在不同文化中,猛禽的象征意义有所不同。例如,在古埃及文化中,鹰是太阳神拉的象征,代表天空和保护。
“猛禽”这个词不仅代表了特定类型的鸟类,还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和象征意义。在学习语言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语言的多维度和文化背景。
1.
【猛】
(形声。从犬,孟声。本义:健壮的狗)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猛,健犬也。 、 《孟子》-驱猛兽。 、 张衡《西京赋》。注:“怒也。”-猛虞趪趪。
【组词】
大猛
凶恶可怕。
【引证】
《韩诗外传》-公之狗甚猛。 、 《礼记·乐记》-粗厉猛起。 、 唐·柳宗元《捕蛇者说》-苛政猛于虎。 、 宋·苏轼《石钟山记》-如猛兽奇鬼。
【组词】
猛利、 猛戾、 猛急、 猛暴
2.
【禽】
(象形。本义:走兽总名)。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禽,走兽总名。 、 《白虎通》-禽者何?鸟兽之总名 、 《礼记·月令》。疏:“兽之通名也。”-命主祠祭禽于四方。 、 《列子·黄帝》-傅翼戴角,分牙布爪,仰飞俯走,谓之禽兽。 、 《周礼·庖人》。注:“宜为羔豚、犊、麝、雉、鴈。凡鸟兽未孕曰禽。”-六禽。 、 《孟子·滕文公下》-终日而不获一禽。 、 《三国志·华陀传》-吾有一术,名五禽之戏。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鸟。 、 汉·王充《论衡·遭虎》-虎亦诸禽之雄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