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18:48:5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8:48:58
国王:在君主制国家中,国王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通常是世袭的。国王的权力范围和具体职责因国家而异,但通常包括立法、司法和行政的某些方面。
“国王”一词源自古老的日耳曼语,经过拉丁语和古英语的演变,最终形成了现代英语中的“king”和现代汉语中的“国王”。在历史上,国王的角色和权力经历了从神授到宪法限制的转变。
在许多文化中,国王被视为国家的象征和守护者。在英国,国王或女王是国家元首,尽管实际政治权力有限,但仍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
“国王”一词往往让人联想到权力、荣耀和责任。它可能激发敬畏、尊重或批判的情感,取决于个人的价值观和对君主制的看法。
在个人经历中,国王的形象可能通过历史故事、电影或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来体现。例如,童年时期读过的童话故事中的国王形象,可能影响了个人对权威和领导的理解。
在诗歌中,可以将“国王”用作隐喻,表达对某个领域或情感状态的掌控:
在爱的王国里,他是个无冕的国王, 用温柔的话语和深情的目光, 统治着一颗颗跳动的心房。
在不同文化中,“国王”的概念和实际角色有所不同。例如,在欧洲,国王通常是世袭的君主,而在非洲和亚洲的一些国家,国王或类似的统治者可能具有不同的权力结构和传统。
“国王”这一词汇在语言学和表达中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和历史价值。它不仅代表了政治权力,还反映了文化、社会和个人的多重层面。通过对“国王”这一词汇的深入学,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文化和语言的复杂性。
1.
【国】
(会意。从“囗”(wéi),表示疆域。从或(即“国”)。“或”亦兼表字音。本义:邦国)。
周代,天子统治的是“天下”,略等于现在说的“全国”。
【引证】
《说文》-国,邦也。 、 《周礼·太宰》。注:“大曰邦,小曰国。”-以佐王治邦国。 、 《周礼·大司马》。注:“国谓王之国;邦国,谓诸侯国也。”-方千里曰国畿,诅祝以叙国之信用,以资邦国之剂信。 、 《左传·隐公元年》-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 《论语·微子》-丘也闻有国有邦者。 、 《左传·庄公十年》-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 汉·贾谊《新书·过秦论上》-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组词】
齐国;晋国;郑国
2.
【王】
统治、领有一国或一地。
【引证】
《诗·大雅》-王此大邦,克顺克比。 、 《史记·项羽本纪》-欲王关中。 、 、 《史记·留侯世家》-沛公为汉王,王巴、蜀。
作皇帝,称王。
【引证】
《孟子·梁惠王上》-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 《孟子·公孙丑上》-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 、 《商君书》-周不法商,夏不法虞,三代异势,而皆可以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