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0:07:4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0:07:44
国法:这个词的字面意思是国家的法律。它指的是由国家立法机关制定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法律规范,是国家意志的体现,用于调整社会关系、规范公民行为、维护社会秩序和保障公民权利。
在不同的语境中,“国法”的使用可能有所不同:
“国法”一词在**古代已有使用,最初指的是国家的法律制度。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的含义逐渐固定为现代意义上的国家法律。
在**文化中,“国法”常常与“家规”相对,强调法律的普遍性和权威性。在社会背景中,国法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和公正至关重要。
“国法”这个词往往带有一种庄严和权威的情感反应。它让人联想到秩序、正义和责任。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会在新闻报道、法律讲座或个人经历中遇到“国法”这个词。例如,当讨论到某个法律案件时,我们可能会提到“国法”来强调法律的普遍适用性。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国法如山,巍峨不可移,守护着每一寸土地的安宁。”
视觉上,“国法”可能让人联想到庄严的法庭、法官的锤子声和法律文书的厚重感。听觉上,可能让人想起法律宣誓的庄严声音。
在不同语言中,“国法”可能有不同的表达,如英语中的“national law”或“state law”。这些词汇在各自文化中都承载着类似的权威和普遍性的含义。
“国法”这个词在语言学*和表达中非常重要,它不仅代表了法律的权威性,也是社会秩序和公正的基石。理解和正确使用“国法”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参与社会生活和法律实践。
1.
【国】
(会意。从“囗”(wéi),表示疆域。从或(即“国”)。“或”亦兼表字音。本义:邦国)。
周代,天子统治的是“天下”,略等于现在说的“全国”。
【引证】
《说文》-国,邦也。 、 《周礼·太宰》。注:“大曰邦,小曰国。”-以佐王治邦国。 、 《周礼·大司马》。注:“国谓王之国;邦国,谓诸侯国也。”-方千里曰国畿,诅祝以叙国之信用,以资邦国之剂信。 、 《左传·隐公元年》-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 《论语·微子》-丘也闻有国有邦者。 、 《左传·庄公十年》-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 汉·贾谊《新书·过秦论上》-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组词】
齐国;晋国;郑国
2.
【法】
(会意。从“水”,表示法律、法度公平如水;从“廌”(zhì),即解廌,神话传说中的一种神兽,据说,它能辨别曲直,在审理案件时,它能用角去触理曲的人。基本义:刑法;法律;法度)。
同基本义。
【引证】
《说文》-灋,刑也。平之如水。从水,廌所以触不直者去之,从去,会意。 、 《易·蒙》-利用刑人,以正法也。 、 《书·吕刑》-惟作五虐之刑曰法。 、 《盐铁论·诏圣》-法者,刑罚也。所以禁强暴也。 、 《管子·心术》-杀戮禁诛谓之法。 、 《大戴礼记》-礼者禁于将然之前,而法者禁于已然之后。 、 《史记·陈涉世家》-失期,法当斩。 、 《吕氏春秋·察今》-故治国无法则乱,守法而弗度则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