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05:26:1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05:26:13
“国步方蹇”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国家的步伐艰难。其中,“国步”指的是国家的命运或国运,“方”是“正”的意思,“蹇”则表示艰难、困苦。整个成语形容国家处于困难时期,面临重重挑战和困境。
在文学作品中,“国步方蹇”常用来描述一个国家在历史上的低谷时期,如战争、内乱或经济危机等。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不常用,但在新闻报道、政治评论或历史讨论中,它会被用来形容国家的艰难处境。
同义词:国运多舛、国势衰微、国难当头 反义词:国泰民安、国富民强、国运亨通
同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在于强调的侧重点不同,如“国运多舛”更强调命运的不顺,“国势衰微”则侧重于国力的衰退。
“国步方蹇”出自《左传·宣公十五年》:“国步方蹇,天未悔祸。”这里的“国步”原指国家的步伐,后来引申为国家的命运。成语的形成和使用反映了古代**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思考。
在**传统文化中,国家命运被视为至关重要的事项,因此“国步方蹇”这样的成语在历史文献和文学作品中频繁出现,反映了古人对国家兴衰的深刻认识和忧患意识。
这个成语带有一种沉重和忧郁的情感,让人联想到历史的沧桑和民族的苦难。它提醒人们不忘历史,珍惜和平,同时也激励人们面对困难时保持坚韧和勇气。
在讨论国家历史或当前国际形势时,我可能会使用“国步方蹇”来形容一个国家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以此来表达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在创作一首关于历史的诗歌时,我可以这样写:
国步方蹇,岁月如梭,
沧桑巨变,几度春秋。
英雄辈出,挽狂澜于既倒,
民族复兴,梦回汉唐。
想象一幅画面:一个古老的城墙在风雨中屹立,象征着国家的坚韧不拔。背景音乐可能是低沉的大提琴,传达出历史的沉重感。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the nation is in dire straits”或“the country is going through a rough patch”,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都传达了国家面临困难的意思。
“国步方蹇”这个成语不仅是对国家困境的描述,也是对历史经验的总结。在语言学*和表达中,它提醒我们要有历史的眼光,理解国家的兴衰变迁,并在面对困难时保持乐观和坚韧。
王室多故,国步方蹇。
1.
【国】
(会意。从“囗”(wéi),表示疆域。从或(即“国”)。“或”亦兼表字音。本义:邦国)。
周代,天子统治的是“天下”,略等于现在说的“全国”。
【引证】
《说文》-国,邦也。 、 《周礼·太宰》。注:“大曰邦,小曰国。”-以佐王治邦国。 、 《周礼·大司马》。注:“国谓王之国;邦国,谓诸侯国也。”-方千里曰国畿,诅祝以叙国之信用,以资邦国之剂信。 、 《左传·隐公元年》-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 《论语·微子》-丘也闻有国有邦者。 、 《左传·庄公十年》-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 汉·贾谊《新书·过秦论上》-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组词】
齐国;晋国;郑国
2.
【步】
(会意。甲骨文字形,由两只脚的象形符号重迭而成,表示两脚一前一后走路。本义:行走)。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步,行也。 、 《礼记·祭义》-跬步而不敢忘,孝也。 、 《书·召诰》-王朝步自周。 、 《礼记·曲礼》-步路马必中道。 、 《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见夫人之步马者。 、 《楚辞·屈原·涉江》-步余马兮山皋。 、 《战国策·齐策四》-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
【组词】
止步;信步、 步步虚心、 步阁、 步趋
3.
【方】
(象形。下从舟省,而上有竝头之象。故知并船为本义。本义:并行的两船;泛指并列;并行)。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方,併船也。象两舟总头形。 、 《尔雅》。李注:“竝两船曰方舟。”-大夫方舟。 、 《庄子·山木》-方舟而济于河。 、 《仪礼·乡射礼》。注:“犹併也。”-不足方。 、 《国语·齐语》-方舟设泭。 、 《诗·周南·汉广》-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 《资治通鉴》-操军方连战舰,首尾相接。 、 《史记·郦食其列传》-蜀汉之粟,方船而下。
【组词】
方轨、 方轩
4.
【蹇】
(形声。从足,寒省声。本义:跛足)。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蹇,跛也。 、 《素问·骨空论》-蹇膝伸不屈、易蹇、往蹇来连。 、 《楚辞·谬谏》-驾蹇驴而无策兮。 、 《史记·晋世家》-郤克偻,而鲁使蹇。 、 马中锡《中山狼传》-策蹇驴,囊图书。 、 明·袁宏道《满井游记》-红装而蹇者。
【组词】
蹇兔、 蹇驴、 蹇人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