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01:26:3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01:26:30
大棒政策(Big Stick Policy)是一个政治术语,源自美国第2*任总统西奥多·罗斯福(Theodore Roosevelt)的言论。字面意思是指通过展示军事力量或威胁使用武力来达到外交政策目标的手段。基本含义是一种通过强硬手段或威慑来维护国家利益和国际秩序的政策。
在不同语境下,“大棒政策”可以有不同的使用方式:
“大棒政策”一词源自西奥多·罗斯福的名言:“Speak softly and carry a big stick; you will go far.”(说话要温和,但要带着大棒;你会走得很远。)这句话强调了通过温和的言辞和强大的武力后盾来实现外交目标。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被广泛用于描述任何通过强硬手段实现目标的政策。
在20世纪初的美国,大棒政策被用来维护美国的海外利益,特别是在拉丁美洲。这种政策反映了当时美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强硬立场和军事扩张主义。
“大棒政策”通常带有一种负面情感,因为它暗示了威胁和强权政治。这种政策可能会引起国际社会的担忧和反感,因为它可能导致冲突和紧张局势。
在个人生活中,这个词汇可以用来描述某人采取强硬手段解决问题的情况,例如在商业谈判中使用威胁或压力。
在诗歌中,可以将“大棒政策”比喻为一种强硬的手段,如:
他带着大棒,言辞温和,
在谈判桌上,威慑四方。
大棒之下,和平何在?
唯有强权,方能称王。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个领导人手持大棒,站在国际会议的讲台上,传达出一种强硬和威慑的氛围。结合音乐,可以选择一些紧张或激烈的音乐,来增强这种强硬和威胁的感觉。
在不同文化中,类似的策略可能有不同的名称,例如在俄罗斯,可能被称为“铁腕政策”(Iron Fist Policy)。这些词汇都反映了通过强硬手段来维护国家利益的概念。
“大棒政策”是一个重要的政治术语,它揭示了国际关系中的一种强硬手段。了解这个词汇不仅有助于理解历史和现代的外交政策,还能帮助我们在个人和专业领域中更好地分析和应对强硬手段。
1.
【大】
“大夫”、“大王”。
世代。 同: 代
【引证】
《敦煌变文集·李陵变文》-陵家历大为军将,世世从军为国征。
2.
【棒】
(形声。从木,奉声。本义:棍,杖)。
同本义。
【引证】
《魏书·尔朱荣传》-人马逼战,刀不如棒。
【组词】
棒糖;棍棒;棒打鸳鸯
3.
【政】
(会意兼形声。从攴从正,正亦声。攴(pū)敲击。统治者靠皮鞭来推行其政治。“正”是光明正大。本义:匡正)。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政,正也。 、 《论语·有政》马注-政者,有所改更匡正。 、 《墨子·天志上》-必从上之政下。 、 清·秋瑾《致琴文书》-俚句戏呈伯母大人粲政。
【组词】
正己
4.
【策】
(形声。从竹,朿(cì)声。“朿”,指带有芒刺的植物,作“策”的声符,同时兼表字义。本义:竹制的马鞭(头上有尖刺))。
同本义。引申为驾驭马匹的工具,包括缰绳之类。
【引证】
《考工记·舟人》-軓前十尺而策半之。 、 《礼记·曲礼》-则仆执策立于马前。 、 《左传·文公十三年》-绕朝赠之以策。 、 《左传·襄公十七年》-左师为已短策。 、 《汉书·王褒传》-伤吻敝策。 、 《战国策·赵策》-齐闵王将之鲁,夷维子执策而从。 、 唐·韩愈《杂说》-执策而临之。 、 汉·贾谊《过秦论》-振长策而御宇内。
【组词】
策辔、 策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