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22:55:4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22:55:42
“垂冰”字面意思是指从高处垂直悬挂的冰,通常在寒冷的气候条件下,如冰川、屋檐或树枝上形成的冰柱。它是一种自然现象,常见于冬季或高海拔地区。
“垂冰”一词在中文中的使用历史悠久,其构成简单明了,由“垂”和“冰”两个字组成,分别表示垂直悬挂和冰块。在古代文献中,也有类似的描述,如《诗经》中就有“冰之始凝,垂之如缕”的描述。
在**文化中,垂冰常被赋予诗意和美感,尤其是在描写冬季景色的诗歌中。它也象征着坚韧和纯净,因为冰在寒冷中形成,却能保持晶莹剔透。
垂冰给人以冷冽、清新和宁静的感受。它让人联想到冬日的静谧和自然的鬼斧神工,同时也可能引发对寒冷天气的敬畏。
在冬季旅行中,我曾目睹过壮观的垂冰景象,那些悬挂在山谷中的冰柱,如同大自然的雕塑,令人叹为观止。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垂冰”:
冬风轻拂,垂冰如梦, 晶莹世界,静谧无声。 寒光闪烁,映照心间, 纯净之美,永恒不变。
想象一幅画面:在白雪皑皑的山谷中,垂冰悬挂在树枝上,阳光透过冰柱,折射出五彩斑斓的光芒。耳边仿佛能听到冰柱在微风中轻轻碰撞的声音,清脆而悦耳。
在英语中,类似的词汇可能是“icicle”,它在西方文化中也有类似的象征意义,常被用来形容冬季的美丽和寒冷。
通过对“垂冰”的学和分析,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这一自然现象在语言和文化中的多重意义。它不仅是冬季景观的一部分,也是诗意和美感的源泉。在未来的语言学和表达中,我将更加注重词汇的多维度理解和应用。
1.
【垂】
(形声。从土,(chuí)声。本义:边疆)。
边疆;边境。 同: 陲
【引证】
《说文》。按,下垂的垂,说文作垂。-垂,远边也。 、 《广韵》-垂,疆也。 、 《公羊传·宣公十二年》-寡人无良边垂之臣。 、 《战国策·秦策四》-今大国之地,半天下有二垂。 、 曹植《白马篇》-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 、 《荀子·臣道》-边境之臣处,则疆垂不丧。
2.
【冰】
(会意。从仌,从水。金文作“仌”。金文字形表示水凝成冰后,体积增大,表面上涨(上拱)形。《说文》:“冻也,象水凝之形”。小篆繁化,增加“水”变成。从“仌”从“水”的会意字,于是“仌”就专用作部首。本义:水冻结而成的固体)。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冰,水坚也。 、 《易·坤》-履霜坚冰至。 、 《诗·邶风·匏有苦叶》-迨冰未泮。 、 《汉书·五行志》-冰者,阴之盛而水滞者也。 、 《荀子·劝学》-冰,水为之。 、 《管子·五行》-冰解而冻释。 、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公徒释甲,执冰而踞。
【组词】
冰扳、 冰麝、 冰清水冷、 冰前刮雪、 冰玉自信、 冰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