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3 21:41:3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3 21:41:35
悼念:指对已故之人表示哀悼、怀念和尊敬的行为或情感表达。这个词汇通常涉及对逝者的追思、纪念活动,以及通过言语、行为或仪式来表达对逝者的敬意和哀伤。
悼念一词源自古代汉语,"悼"字意为哀伤、悲痛,"念"字意为思念、回忆。随着时间的推移,悼念的含义逐渐固定为对逝者的哀悼和怀念。
在不同的文化和社会中,悼念的形式和意义各异。例如,在**文化中,清明节是传统的悼念节日,人们会扫墓、烧纸钱以示纪念。而在西方文化中,葬礼和追思会则是常见的悼念方式。
悼念往往引发深沉的情感反应,如悲伤、怀念和敬畏。它使人们联想到生命的脆弱、时间的流逝以及对逝去亲人的无尽思念。
个人经历中,悼念可能涉及参加亲友的葬礼、撰写悼词或参与纪念活动。这些经历加深了对生命和死亡的理解,也强化了对亲情的珍视。
在诗歌中,悼念可以被赋予更深层次的象征意义,如:
在春风中,我悼念那逝去的岁月,
每一朵花瓣,都是你微笑的影子。
悼念可能与黑白照片、墓碑、哀乐等视觉和听觉元素相关联,这些元素共同营造出一种庄重、肃穆的氛围。
在不同文化中,悼念的表达方式和意义各有特色。例如,在日本文化中,悼念可能涉及仪式和花祭,而在印度文化中,则可能包括火葬和特定的仪式。
悼念是一个深刻而复杂的词汇,它不仅涉及对逝者的哀悼和怀念,还反映了人类对生命、死亡和时间的深刻思考。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悼念这一词汇,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探讨和表达与生死相关的主题。
1.
【悼】
(形声。从心,卓声。本义:恐惧)。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悼,惧也。陈楚谓惧曰悼。 、 《国语·晋语》-隐悼播越。 、 《周书·谥法》-恐惧从处曰悼。 、 张衡《西京赋》-怵悼栗而耸兢。 、 《诗·桧风·羔裘》。注:“动也。”-中心是悼。 、 陈寿《三国志》-心栗手悼,书不成字。
【组词】
悼栗、 悼慑
2.
【念】
(形声。从心,今声。本义:常思;思念,惦念)。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念,常思也。 、 《诗·大雅·文王》-天念尔祖。 、 《诗·邶风·谷风》-不念昔者。 、 《论语》-不念旧恶。 、 《战国策·赵策》-念悲其远。 、 《史记·陈涉世家》-念鬼。 、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念母劳家里。 、 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念蒙君实。 、 《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因念黄山当平生奇览,而有奇若此。
【组词】
念诵、 念恤、 念旧、 念思、 念想、 念一、 念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