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18:29:3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18:29:39
“屐履”是一个汉语词汇,由两个字组成:“屐”和“履”。在古代汉语中,“屐”指的是一种木底鞋,通常有齿,用于防滑;“履”则泛指鞋子。因此,“屐履”字面意思是指木底鞋或鞋子,但在现代汉语中,这个词汇已经不常用,更多地出现在文学作品或历史文献中。
在文学语境中,“屐履”常用来描绘古代人物的穿着,营造一种古朴或典雅的氛围。例如,在古代诗词中,诗人可能会用“屐履”来描述某人的出行或日常生活。在口语和现代专业领域中,这个词汇几乎不再使用,被更常见的词汇如“鞋子”所替代。
“屐”字最早见于《说文解字》,解释为“木屐”,即木制的鞋子。“履”字则更早,见于甲骨文,最初指踩踏,后引申为鞋子。随着时间的推移,“屐履”这个词汇的使用逐渐减少,现代汉语中更多使用“鞋子”等词汇。
在**古代,屐履不仅是日常穿着,也与礼仪、身份有关。例如,士人或文人常穿屐履以示文雅。在某些历史时期,屐履的材质、样式甚至颜色都有特定的社会含义。
“屐履”这个词汇给人一种古朴、典雅的感觉,联想到古代文人的生活场景,如在庭院中漫步、吟诗作画。它唤起一种对传统文化的怀旧和尊重。
在现代生活中,“屐履”这个词汇几乎不再使用,但在学*古代文学或历史时,了解这个词汇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化和生活方式。
在创作一首关于古代生活的诗时,可以使用“屐履”来增添古风: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屐履轻移,
踏碎一地秋霜。
想象一幅画面:一位穿着屐履的古代文人,在青石板路上缓缓行走,周围是古朴的建筑和静谧的庭院。背景音乐可以是古筝或笛子的悠扬旋律,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古雅的氛围。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木底鞋也有存在,如日本的“下駄”(geta),但它们在设计和使用上有所不同。比较这些不同的鞋类可以展示不同文化在服饰上的差异和特点。
“屐履”这个词汇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不常用,但它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对于理解古代生活方式和文化背景具有重要意义。在学*汉语和了解**文化时,了解这样的词汇可以增加语言的深度和广度。
1.
【屐】
(形声。从履(鞋子)省,支声。本义:木屐,一种笨重的木底鞋)。
同本义。
【引证】
《三苍》-木屐也。 、 《庄子·天下》。李注:“木曰屐者。”按,雨行所以践泥。-以屐,为服。 、 《庄子·异苑》-介子推抱树烧死,晋文公伐以制屐也。 、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脚着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 明·刘基《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蹑屐登崖。
【组词】
屐子、 屐齿、 屐声、 屐履间、 屐响
2.
【履】
(会意。小篆字,从尸,即人;从彳(chì),表示与行走有关。履在战国以前一般只作动词用。一般用“屦”称鞋子。用“鞋”是唐以后的事了。本义:践踏)。
同本义。
【引证】
《易·坤》-履霜,履虎尾。 、 《诗·魏风·葛屦》-可以履霜。 、 《礼记·玉藻》-履蒯席。 、 清·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地履其黄。 、 《庄子·养生主》-足之所履。
【组词】
履危、 履亩、 履虎尾、 履迹、 履霜、 涉水如履平地;履冰、 履冰狐、 履坦、 履虚、 履薄行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