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18:19:2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18:19:27
“不悱不发”是一个汉语成语,出自《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原意是指不到学生努力想弄明白但仍然想不透的程度时,先不要去开导他;不到学生心里明白却又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时,也不要去启发他。这里的“悱”指的是心中有话想说但说不出来,“发”则是指启发、开导。
“不悱不发”源自《论语》,是孔子教育思想的一部分,强调教育的时机和方法。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被广泛应用于各种需要适时干预的场合。
在**传统文化中,教育被视为非常重要的一环,孔子的教育理念深深影响了后世。因此,“不悱不发”不仅是一个教育原则,也是一种文化传承。
这个成语给人一种沉稳、智慧的感觉,让人联想到耐心等待和适时行动的重要性。
在我的教学经历中,我尝试运用“不悱不发”的原则,让学生在遇到难题时先自行思考,然后再给予指导,这样他们往往能更深刻地理解和记住知识点。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春风不悱不发,静待花开。”
想象一幅画面:一位智者在静静观察,等待最佳时机给予指导,这种场景给人一种宁静而充满智慧的感觉。
在西方教育理念中,也有类似的观念,如“等待合适的时机”或“让学生自己发现”,但表达方式和具体实践可能有所不同。
“不悱不发”是一个富有智慧的成语,它提醒我们在教育或指导他人时,要把握好时机和方法。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这个成语帮助我更加注重时机和策略,使我的交流更加有效和有意义。
1.
【不】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引证】
《韩非子·喻老》-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 《战国策·赵策》-老妇不闻也。 、 唐·杜甫《兵车行》-被驱不异犬与鸡。 、 明·魏禧《大铁椎传》-后遂不复至。
【组词】
不会、 不大、 不一定、 不古、 不勾、 不才、 不才之事
2.
【悱】
想说而说不出的样子。
【引证】
《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组词】
悱悱、 悱发
3.
【不】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引证】
《韩非子·喻老》-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 《战国策·赵策》-老妇不闻也。 、 唐·杜甫《兵车行》-被驱不异犬与鸡。 、 明·魏禧《大铁椎传》-后遂不复至。
【组词】
不会、 不大、 不一定、 不古、 不勾、 不才、 不才之事
4.
【发】
崩坏;停止。 同: 废
【引证】
《老子》-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 、 《晏子春秋》-君夜发不可以朝。 、
【组词】
发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