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5 01:33:1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5 01:33:17
词汇“干力”在中文中并不是一个常见的词汇,经过查询和分析,它可能是一个方言词汇或者是特定行业术语,但在标准汉语中并不常见。因此,以下分析将基于假设性的理解进行。
假设“干力”是指“实际的劳动力”或“实际的工作能力”,即指一个人在实际工作中所展现出的体力或技能。
由于“干力”不是一个标准汉语词汇,其词源和演变难以考证。可能是某个地区或行业的特定用语,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使用范围和含义可能会有所变化。
在强调劳动价值和实际工作能力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干力”可能会被赋予更多的正面意义,成为评价一个人工作表现的重要标准。
“干力”可能会让人联想到勤劳、努力和实际成果,给人以积极向上的情感反应。
在实际生活中,如果遇到需要评价某人工作能力的情况,可以使用“干力”来表达对其工作表现的认可。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他的干力如山,撑起了家的希望。”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个劳动者在烈日下辛勤工作的场景,音乐可以选择节奏感强的劳动号子,增强视觉和听觉的联想。
由于“干力”不是一个通用词汇,难以进行跨文化比较。
尽管“干力”不是一个常见词汇,但它强调了实际工作能力和劳动价值,在特定语境中具有一定的表达效果。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了解和掌握这样的词汇有助于丰富表达方式,更好地理解和描述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情况。
1.
【干】
(形声。从木,倝(gàn)声。本义:筑墙板。筑土墙时两边所用的木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字亦俗作幹。按,植于两边者曰榦,植于两端者曰楨。散文则亦通称也。古筑墙先度其广,轮乃树楨,榦,继施横板于两边,榦内以绳束榦,实土筑之。一板竣则层累而上,五板为堵。-榦,筑墙端木也。 、 《左传·宣公十一年》-平板榦,称畚筑。 、 《三国志·陆凯传》-姚信、楼玄,…皆社稷之桢干,国家之良辅。
【组词】
榦楨
2.
【力】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耒形,有柄有尖,用以翻地。用耒表示执耒耕作需要花费力气。“力”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体力,力气)。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筋下曰:肉之力也。二篆为转注。筋者其体,力者其用也。-力,筋也。像人筋之形。 、 《礼记·礼运》。注:“筋骸强者也。”-其行之以货力。 、 《汉书·食货志》。注:“谓勤作之也。”-力农数耘。 、 《诗·邶风》-有力如虎,执辔如组。 、 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 唐·柳宗元《童区寄传》-以缚背刃,力上下,得绝。 、 《孟子·梁惠王上》-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
【组词】
四肢无力、 力人、 力尽神危、 力软筋麻、 力屈、 力尽、 力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