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12:40:1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2:40:15
“不知底细”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对某人或某事物的真实情况、背景、内情等不了解,不清楚。这个词汇通常用来形容对某件事情的了解不够深入,缺乏全面的认识。
在文学作品中,“不知底细”常用于描述人物对某个复杂**或人物的认知状态,增添悬疑或戏剧性。在口语交流中,这个词汇可以用来表达对某人或某事的不确定感或警惕性。在专业领域,如法律、商业谈判中,了解对方的“底细”是至关重要的,因此“不知底细”可能意味着信息不对称或风险。
“不知底细”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传统,源自古代对人际关系和社会事务的认知。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个词汇的含义和使用场景有所扩展,但基本含义保持不变。
在**传统文化中,了解“底细”被视为一种智慧和谨慎的表现。在现代社会,特别是在信息时代,对“底细”的了解更加重要,因为它关系到决策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这个词汇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谨慎和好奇。它让我联想到需要深入调查和了解的情况,以及在不确定中寻找答案的过程。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遇到过因为“不知底细”而做出的错误判断。例如,在没有充分了解一个项目的情况下就做出了投资决定,结果并不理想。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在这迷雾重重的世界里,我们如同探险者,对未知的底细充满好奇,每一步都踏在未知的边缘。”
视觉上,“不知底细”让我联想到迷雾中的森林,听觉上则是深夜中未知的声响,增添了一种神秘和不安的氛围。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in the dark”或“not in the know”,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都传达了对某事不了解的意思。
“不知底细”这个词汇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提醒我们要有深入了解事物的意识,避免因信息不足而做出错误判断。在实际应用中,它是一个非常有用的工具,帮助我们识别和处理不确定性。
我也不知底细。
请严查那些~的人。
1.
【不】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引证】
《韩非子·喻老》-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 《战国策·赵策》-老妇不闻也。 、 唐·杜甫《兵车行》-被驱不异犬与鸡。 、 明·魏禧《大铁椎传》-后遂不复至。
【组词】
不会、 不大、 不一定、 不古、 不勾、 不才、 不才之事
2.
【知】
(会意。小篆字形,从口矢。段玉裁:“识敏,故出于口者疾如矢也。”意思是:认识、知道的事物,可以脱口而出。本义:知道)。
同本义。
【引证】
《玉篇》-知,识也。 、 唐·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知汝远来应有意。 、 《庄子·外物》-心徹为知。 、 《史记·留侯世家》-留侯曰:“陛下不知乎?此谋反耳。 、 《后汉书·列女传》-不知何氏女。
3.
【底】
(形声。从广(yǎn),氐(dǐ)声。本义:止住;停滞)。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底,止居也。 、 《左传·昭公元年》-勿使有壅蔽湫底。
4.
【细】
(形声。从系(mì),囟(xìn)声。系,细丝。本义:细小)。
同本义。和“大”相对。
【引证】
《说文》。按,细者,细之微也。-细,微也。 、 《广雅》-细,小也。 、 《礼记·檀弓》-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 、 《国语·周语》-细钧有钟无镈。 、 《墨子·天志中》-此吾所谓君子明细而不明大也。 、 《荀子·劝学》-不积细流。 、 吴均《与朱元思书》-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 唐·张志和《渔歌子》-斜风细雨。 、 清·刘开《问说》-不知其细。
【组词】
细崽、 细人、 细探人、 细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