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21:49:2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21:49:25
“不知其详”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不知道事情的详细情况”。它通常用来表达对某件事情的具体细节不了解或不清楚。
在文学作品中,“不知其详”常用于描述人物对某个复杂**的了解程度有限,或者在叙述中暗示某些细节被省略。在口语交流中,当某人询问细节而对方无法提供时,也可以使用这个词汇。在专业领域,特别是在需要详细信息的场合,如法律、医学等,这个词汇可能用来表示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或信息。
同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在于表达的不了解程度和语气的强弱,而反义词则强调对事情的全面了解和掌握。
“不知其详”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直接,由“不”、“知”、“其”、“详”四个字组成,每个字的意思都很明确。在古代文献中,这个成语就已经出现,并且在现代汉语中仍然广泛使用,没有发生太大的语义变化。
在**文化中,谦虚和含蓄是一种美德,因此“不知其详”这样的表达方式也体现了这种文化特点。它避免了直接说自己不了解,而是用一种委婉的方式表达。
这个词汇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谨慎和谦虚。它让我联想到在面对复杂问题时,保持开放和学*的态度是重要的。
在我的职业生涯中,有一次我被问及一个我不熟悉的技术问题,我使用了“不知其详”来表达我的知识有限,这帮助我避免了给出错误的信息。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月下独酌,不知其详,星辰大海,心事重重。”
视觉上,我联想到一个模糊的画面,细节不清晰。听觉上,可能是低沉的背景音乐,伴随着模糊不清的对话声。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not fully aware of the details”或“not in the know”,它们在语义上与“不知其详”相似,但表达方式和语境有所不同。
“不知其详”这个词汇在汉语中是一个非常有用的表达方式,它不仅能够准确地传达信息,还能够体现出*文化中的谦虚和含蓄。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这个词汇是非常重要的。
施御史家的事,我也略闻,不知其详。
清·名教中人《好逑传》第11回:“此时铁公子因冯按院出告示的缘故,~,放心不下。”
1.
【不】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引证】
《韩非子·喻老》-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 《战国策·赵策》-老妇不闻也。 、 唐·杜甫《兵车行》-被驱不异犬与鸡。 、 明·魏禧《大铁椎传》-后遂不复至。
【组词】
不会、 不大、 不一定、 不古、 不勾、 不才、 不才之事
2.
【知】
(会意。小篆字形,从口矢。段玉裁:“识敏,故出于口者疾如矢也。”意思是:认识、知道的事物,可以脱口而出。本义:知道)。
同本义。
【引证】
《玉篇》-知,识也。 、 唐·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知汝远来应有意。 、 《庄子·外物》-心徹为知。 、 《史记·留侯世家》-留侯曰:“陛下不知乎?此谋反耳。 、 《后汉书·列女传》-不知何氏女。
3.
【其】
期限。 同: 期
【引证】
《易·系辞下》-既辱且危,死其将至。
(形声。甲骨文字形象簸箕形,即“箕”本字。金文又加声符“丌”(jī),变成“其”。(jī)本义:簸箕。今字作“箕”。“其”假借为代词:他、他们、那等)。
4.
【详】
(形声。从言,羊声。本义:审察,审理)。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详,审议也。 、 《书·吕刑》。郑注:“审察之也。”-度作详刑,以诘四方。 、 《红楼梦》-凤姐详情度理,说:“他们必不敢多说一句话。” 、 《三国演义》-愿明上详之。
【组词】
详允、 详当、 详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