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16:57:2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6:57:21
“师尊”一词在中文里通常指的是对老师的尊称,尤其是在道教或某些传统体系中,用来称呼高级别的道士或领袖。字面意思可以拆解为“师”(老师)和“尊”(尊敬),合起来即表示对老师的尊敬。
在文学作品中,“师尊”常用来形容那些智慧高深、德行兼备的导师形象,如武侠小说中的武功高手或道家经典中的道士。在口语中,这一词汇可能较少直接使用,但在正式或庄重的场合,如学术讲座或**仪式中,仍可听到。在专业领域,特别是在道教研究或相关历史文献中,“师尊”是一个常用词汇。
同义词中,“师父”更偏向于日常生活中的老师,而“宗师”则特指某一领域的权威或创始人。反义词则指学*者或追随者。
“师尊”一词源远流长,最早可追溯至古代的儒家文化,后来在道教中得到广泛应用。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使用范围逐渐固定在和武术等领域。
在**传统文化中,尊师重道是一种重要的社会价值观。因此,“师尊”这一词汇体现了对知识和智慧的尊重,以及对传统师徒关系的维护。
提到“师尊”,人们往往会联想到尊敬、智慧和传统。这一词汇能够唤起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对**的敬仰。
在个人经历中,我曾在一次道教文化节上听到“师尊”这一词汇的使用,感受到了其庄重和神圣的氛围。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师尊如山,智慧如海,引领我穿越知识的迷雾。”
想象一位白发苍苍的道士,手持拂尘,面带慈祥的微笑,这便是“师尊”的视觉形象。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古筝的悠扬或是诵经的庄严。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尊称可能是“Master”或“Mentor”,但这些词汇在文化内涵和使用场合上与“师尊”有所不同。
“师尊”这一词汇不仅是一个简单的称谓,它承载了深厚的文化意义和情感价值。在学*语言和理解文化的过程中,深入了解这样的词汇是非常重要的。
1.
【师】
(会意。从币,从垖。垖(duī)是小土山,帀(zā)是包围。四下里都是小土山,表示众多。本义:古代军队编制的一级。二千五百人为一师)。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师,二千五百人为师。 、 《书·伪泰誓》-王乃犬巡六师。 、 《诗·小雅·采芑》-陈师鞠旅。 、 《周礼·地官·小司徒》-五人为伍,五伍为两,四两为卒,五卒为旅,五旅为师。
2.
【尊】
(会意。甲骨文字形,象双手捧着尊,从酉,从収(gǒng)。小篆从酋,从収。或作寸。本义:酒器)。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字亦作罇。-尊,酒器也。 、 《周礼·大宗伯》。司农注:“献尊、象尊、著尊、壶尊、大尊、山尊。”-辩六尊之名物。 、 《礼记·明堂位》-尊用牺象山罍。 、 《仪礼·士冠礼》-侧尊。 、 《后汉书·张衡传》-形似酒尊。 、 、 、 宋·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一尊还酹江月。
【组词】
携尊、 尊觯、 尊爵、 尊彝、 尊中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