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01:24:5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01:24:58
“五保”一词在**社会福利体系中特指“五保户”,即对农村中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法定赡养扶养义务人或虽有法定赡养扶养义务人但无赡养扶养能力的老年人、残疾人和未成年人提供的保障。这包括五个方面的保障:保吃、保穿、保住、保医、保葬(对老年人)或保教(对未成年人)。
“五保”一词起源于**农村的社会保障政策,随着社会的发展,其内容和实施方式也在不断调整和完善。
在**,五保制度体现了社会主义国家对弱势群体的关怀和保障,是社会稳定和谐的重要组成部分。
提及“五保”,可能会联想到社会的温暖和政府的责任,同时也可能引发对社会不平等和贫困问题的思考。
在实际生活中,五保制度为许多农村老年人提供了基本的生活保障,减轻了他们的生活压力。
在诗歌中,可以将“五保”作为一种社会现象的象征,表达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关怀和支持。
通过图片展示五保户的生活环境,或通过音乐传达对他们生活的关怀和温暖。
在不同国家,类似的保障制度可能有不同的名称和实施方式,如美国的Medicaid和Social Security。
“五保”作为一个专业术语,不仅反映了*的社会保障政策,也体现了对弱势群体的关怀。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和正确使用这一词汇,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社会福利体系和文化背景。
1.
【五】
(五,会意。从二,从乂。“二”代表天地,“乂”表示互相交错。本义:交午,纵横交错)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五,阴阳在天地之间交午也。 、 《诗·齐风·南山》-葛屦五两。 、 《诗·召南·羔羊》-羔羊之皮,素丝五紽。
四加一的和。
【引证】
《广韵》-五,数也。 、 《书·舜典》-五载一巡守。 、 唐·李朝威《柳毅传》-塞其五山。 、 宋·苏洵《六国论》-五战于秦。 、 明·宗臣《报刘一丈书》-起则五六揖。 、 清·方苞《狱中杂记》-监五室。
2.
【保】
(会意。甲骨文字形,象用手抱孩子形。金文写作从“人”从“子”。后来为了结构的对称,小篆变成“保”,使人不能因形见义了。本义:背子于背)。
同本义。
【引证】
唐兰《殷墟文字记》-负子于背谓之保,引申之,则负之者为保;更引申之,则有保养之义。然则保本象负子于背之义,许君误以为形声,遂取养之义当之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