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9:56:0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9:56:02
“晤会”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指会面、会晤。它通常用来描述两个人或多个人的正式或非正式的会面,尤其是在需要讨论重要事务或进行交流的场合。
在文学作品中,“晤会”常用于描述重要人物之间的会面,如政治领袖、商业巨头或历史人物的会晤。在口语中,这个词可能显得稍微正式,不如“见面”或“会面”常用。在专业领域,如外交、商务谈判等,“晤会”是一个恰当且常用的词汇。
同义词中,“会面”和“会晤”与“晤会”最为接近,但“会晤”更偏向于正式的、官方的会面。“见面”则更为通用和口语化。
“晤会”一词源自古代汉语,其中“晤”意为明亮、清晰,引申为明白、理解;“会”即会面、聚会。在古代文献中,如《左传》等,已有使用“晤”字的记录。随着时间的推移,“晤会”逐渐固定为描述会面的词汇。
在中国文化中,“晤会”强调的是一种正式和尊重的会面方式,尤其在官方和商务场合中,使用这个词体现了对会面重要性和严肃性的认可。
“晤会”这个词给人一种正式和庄重的感觉,可能会让人联想到重要的决策、深度的交流或是历史性的会面。它传递出一种期待和重视的情感。
在个人经历中,我曾在一次国际会议上使用“晤会”来描述与外国合作伙伴的会面,这个词帮助营造了一种专业和正式的氛围,有助于建立信任和尊重。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晨光中,我们晤会于古老的桥头,言语如流水,心事如云。”
想象一幅画面:两位穿着正装的人物在装饰典雅的会议室中相对而坐,背景是轻柔的古典音乐,这样的场景与“晤会”这个词紧密相连。
在英语中,“晤会”可以对应为“meeting”或“conference”,但“meeting”更为通用,而“conference”则更偏向于大型会议。
“晤会”是一个富有文化内涵和正式感的词汇,它在描述重要会面时非常合适。了解和正确使用这个词,不仅能丰富语言表达,还能在特定场合中传达出恰当的语气和态度。
1.
【晤】
(形声。从日,吾声。“日”表日光。本义:聪明,明白)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玉裁注:“晤者,启之明也。”-晤,明也。 、 《宋史·真宗纪赞》-真宗英晤之主。 、 《新唐书》-少秀晤,能治《尚书》、《左氏春秋》。
觉悟,受启发而明白。
【引证】
孟郊《寿安西渡奉别郑相公》-病深理方晤,悔至心自烧。 、 唐·李俨《道因法师碑》-侍中以才晤之奇,飞芳晋牒。 、
2.
【会】
(会意。本义:计算;总计。本指年终结账。后泛指算账)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会,合也。 、 《玉篇》-会,岁计也。 、 《孟子·万章下》正义-会,大计也。然则零性算之为计,总合算之为会。 、 《日知录》卷二十四-凡场务、仓库出纳在官之物,皆月计,季考,岁会。 、 《周礼·天官》-岁终,则会,唯王及后之服不会。 、 《周礼·小宰》。注:“月计曰要,岁计为会。”-听出入以要会。
【组词】
会事、 会最
会稽(kuàjī)。山地名,县名。在今浙江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