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01:48:4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01:48:45
词汇“[晤对]”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是一个较为文雅且带有古风的词汇。下面我将从各个方面对“晤对”进行深入分析:
“晤对”的字面意思是面对面地交谈或会面。其中,“晤”指的是见面、会面,“对”则表示面对、相对。结合起来,“晤对”强调的是一种直接的、面对面的交流方式。
“晤对”一词源于古代汉语,其使用在古代文献中较为常见。随着语言的发展,现代汉语中更倾向于使用简洁明了的词汇,因此“晤对”的使用频率有所下降。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面对面的交流被视为一种真诚和尊重的表达方式。因此,“晤对”在古代文人雅士的交往中占有重要地位,体现了他们对交流质量的重视。
“晤对”一词给人以庄重、正式的感觉,同时也带有一种温馨和亲切的情感。它让人联想到真诚的交流和深厚的友谊。
在现代生活中,虽然“晤对”不常使用,但在某些正式场合或与长辈、学者的交流中,使用“晤对”可以表达对对方的尊重和重视。
在诗歌创作中,可以使用“晤对”来营造一种古典和雅致的氛围,如:
月下晤对,共话桑麻,
古道西风,情深意长。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两位文人在园林中相对而坐,品茗交谈的场景。结合音乐,可以选择古筝或古琴的旋律,营造一种古典和宁静的氛围。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face-to-face conversation”或“meeting”,但这些表达缺乏“晤对”所带有的文雅和古典韵味。
“晤对”是一个富有文化底蕴的词汇,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不高,但它体现了汉语的丰富性和历史深度。在特定的语境和场合中,恰当地使用“晤对”可以增强语言的表达力和文化内涵。
1.
【晤】
(形声。从日,吾声。“日”表日光。本义:聪明,明白)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玉裁注:“晤者,启之明也。”-晤,明也。 、 《宋史·真宗纪赞》-真宗英晤之主。 、 《新唐书》-少秀晤,能治《尚书》、《左氏春秋》。
觉悟,受启发而明白。
【引证】
孟郊《寿安西渡奉别郑相公》-病深理方晤,悔至心自烧。 、 唐·李俨《道因法师碑》-侍中以才晤之奇,飞芳晋牒。 、
2.
【对】
(会意。从口,从“丵”(zhuó,即,古“丛”字,象草木丛生。),从寸。寸,法度也。汉文帝以为责对而伪,言多非诚,故去其口,以从土。本义:应答)。
同本义。
【引证】
《广韵》-对,答也。 、 《诗·大雅·桑柔》-听言则对。 、 《论语·述而》-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 、 、 《孟子·梁惠王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 、 《仪礼·士冠礼》。注:“应也。”-冠者对。 、 《仪礼·曲礼》。注:“答问也。”-对曰:“非礼也敢辞。” 、 《三国演义》-操唤杨修问之,修以鸡肋之意对。
【组词】
无言以对;对当、 对嘴、 对理、 对番、 对状、 对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