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19:46:3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19:46:31
词汇“放轶”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因此在进行深入学习和分析时,我们需要从其可能的含义和用法出发。
“放轶”的字面意思可能指的是放纵、放任,或者指事物散失、遗失。在古代文献中,它可能与“放逸”相近,表示不拘束、自由自在的状态。
由于“放轶”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它在现代文学、口语或专业领域中的使用非常有限。在古代文献中,它可能出现在描述人物性格或行为方式的语境中,如“放轶不羁”可能形容一个人不受世俗约束,自由奔放。
“放轶”的词源可能与古代汉语中的“放逸”有关,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的使用频率降低,现代汉语中更多使用“放逸”或“放纵”等词汇。
在传统文化中,“放轶”可能与文人墨客的自由精神相联系,但在现代社会,这个词的使用较少,可能更多出现在文学作品或特定的文化讨论中。
“放轶”可能给人一种自由、不受拘束的感觉,但也可能带有一定的负面联想,如不负责任或缺乏纪律。
由于“放轶”不是一个常用词汇,个人在生活中可能很少遇到与该词汇直接相关的经历或故事。
在诗歌或故事中,可以将“放轶”用于描述一个角色的性格或行为,如:“他的灵魂如同放轶的风,穿梭在无垠的天地间。”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个自由翱翔的鸟,或者一片无边无际的草原,这些图像可能与“放轶”的自由、无拘无束的含义相呼应。
由于“放轶”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它在不同语言或文化中的对应词汇及其使用情况可能不具有可比性。
“放轶”作为一个不常见的词汇,其含义和用法较为模糊,主要与自由、放纵等概念相关。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语言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但在实际使用中可能并不常见。
1.
【放】
(形声。从攴(pū),方声。本义:驱逐,流放)。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放,逐也。 、 《楚辞·悲回风》-见伯夷之放迹。 、 刘向《列女传》-卿大夫外淫者放。 、 《虞书》-放驩兜于崇山。 、 《周礼·大司马》-放弑其君则残之。 、 《左传·襄公二十九年》-放其大夫。 、 《战国策·齐策》-齐放其大臣孟尝君于诸侯。 、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
2.
【轶】
(形声。从车,失声。本义:超车)。
同本义。引申为超越。
【引证】
《说文》。段注:“车之后进突于前也。”-轶,车相出也。 、 班固《西都赋》-轶云雨于太半。 、 《广雅》-轶,过也。 、 《淮南子·览冥》。注:“自后过前曰轶。”-轶鸡于姑苏。 、 《庄子·徐无鬼》。成疏:“轶,过也。”-超轶绝尘。 、 《汉书·扬雄传上》-轶五帝之遐迹兮,蹑三皇之高踪。
【组词】
轶轨、 轶超;轶越、 轶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