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22:11:4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22:11:41
散逸(sàn yì)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分散、散失。它通常用来描述文献、资料、信息等因为各种原因而散失、遗失或无法集中收集的情况。
在文学作品中,散逸可能用来形容文化遗产的流失,如古籍的散失。在口语中,这个词可能不太常用,但在专业领域,如图书馆学、档案学、历史学等,散逸是一个重要的概念,用来描述资料的保存状态。
散逸的词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语,其中“散”字意为分散,而“逸”字意为逃逸或失去。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的含义逐渐固定为描述信息的散失。
在文化中,文献的保存和传承被视为非常重要的事项。散逸**的概念因此与文化遗产的保护紧密相关,反映了社会对历史和传统的重视。
散逸这个词给人一种遗憾和失落的感觉,因为它暗示了珍贵信息的丢失。这种情感反应可能激发人们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思考和行动。
在日常生活中,散逸可能不常直接使用,但它提醒我们在数字化时代要注意信息的备份和保存,以防止重要资料的散逸。
在诗歌中,散逸可以用来形容时间的流逝或记忆的淡忘:
岁月散逸如烟,记忆渐行渐远。
散逸可能让人联想到飘散的纸张或破碎的影像,这种视觉形象传达了一种无法挽回的失落感。
在英语中,散逸可以对应为“dispersal”或“loss”,但这些词汇并不完全捕捉到散逸在中文中特有的文化和情感内涵。
散逸是一个富有文化内涵的词汇,它不仅描述了信息的物理状态,还触及了人们对历史和传统的情感联系。在学*语言和表达时,理解这样的词汇有助于更深层次地把握语言的精妙之处。
1.
【散】
(本义:分散)。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散,杂肉也。 、 《后汉书·华陀传》-漆叶青黏散。谓药,石为屑杂和也。 、 《庄子·人间世》。注:“不在可用之数曰散木。”-散木也。 、 汉·贾谊《过秦论》-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 、 宋·欧阳修《新五代史·伶官传·序》-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
【组词】
乌云散了;四散、 散盘、 散走、 散佚、 散没、 散众、 散亡、 散叛、 散流、 散涣
2.
【轶】
(形声。从车,失声。本义:超车)。
同本义。引申为超越。
【引证】
《说文》。段注:“车之后进突于前也。”-轶,车相出也。 、 班固《西都赋》-轶云雨于太半。 、 《广雅》-轶,过也。 、 《淮南子·览冥》。注:“自后过前曰轶。”-轶鸡于姑苏。 、 《庄子·徐无鬼》。成疏:“轶,过也。”-超轶绝尘。 、 《汉书·扬雄传上》-轶五帝之遐迹兮,蹑三皇之高踪。
【组词】
轶轨、 轶超;轶越、 轶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