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22:35:4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22:35:44
“众口嗷嗷”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许多人都在大声抱怨或哀叹。基本含义是指社会上或某个群体中的人们普遍不满或抱怨,声音嘈杂,情绪激动。
“众口嗷嗷”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模糊,但它反映了汉语中对群体情绪表达的传统关注。随着社会变迁,这个成语的使用频率和语境也在不断变化。
在**传统文化中,群体情绪的表达往往被视为社会稳定的重要指标。因此,“众口嗷嗷”这个成语在描述社会问题时具有较强的警示作用。
这个成语给人带来的情感反应通常是负面的,联想到的是混乱、不满和抗议。它提醒人们关注社会矛盾和民众情绪。
在现实生活中,我曾在一次社区会议上听到居民们对新规划的公园设计众口嗷嗷,表达他们的不满和担忧。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夜幕降临,城市喧嚣,众口嗷嗷,诉说着不公与渴望。”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群人聚集在一起,表情愤怒,声音嘈杂;结合音乐,可以选择一些节奏快、情绪激烈的音乐来增强这种氛围。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a chorus of complaints”或“a wave of discontent”,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传达的情绪和意义相似。
“众口嗷嗷”这个成语在描述群体情绪和社会问题时非常有力。它不仅反映了汉语的表达特点,也提醒我们在语言学和表达中关注社会现实和民众情绪。通过对这个成语的学,我更加理解了语言与社会文化之间的紧密联系。
说什么贫不忧愁富不骄,赤紧的众口嗷嗷。
1.
【众】
(会意。“众”从三人。“三”表示众多。“众”表示众人站立。“衆”,甲骨文字形。象许多人在烈日下劳动。本义:众人、大家)。
同本义。
【引证】
《国语·周语》-人三为众。 、 《易·说卦》-坤为众。 、 《周礼·大宗伯》-大师之礼用众也,大均之礼恤众也,大田之礼简众也,大役之礼任众也,大封之礼合众也。 、 《后汉书·杨终传》-安土重居,谓之众庶。 、 《荀子·脩身》。注:“众,众人也。”-庸众而野。 、 《论语·卫灵公》-众恶之,必察焉。 、 《左传·襄公十年》-众怒难犯。 、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 《史记·陈涉世家》-此教我先威众耳。 、 诸葛亮《后出师表》-群疑满服,众难塞胸。 、 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激众愤。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吾村之众。
2.
【口】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人的口形。本义:口腔器官,嘴)。
同本义。人类用来发声和进食的器官。
【引证】
《说文》-口,人所以言食也。 、 《国语·晋语》-且夫口三五之门也。 、 《春秋·元命苞》-口之为言达也。 、 《鬼谷子·捭阖》-口者心之门户。 、 《左传·定公四年》-勺饮不入口七日。 、 《后汉书·张衡传》-下有蟾蜍,张口承之。 、 白居易《卖炭翁》-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组词】
口腹、 口分、 口滑、 口辅、 口眼弗闭、 口里摆菜碟儿
3.
【嗷】
(形声。从口,敖声。本义:哀鸣声)。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嗷,众口愁也。 、 《诗·小雅·鸿雁》-鸿雁于飞,哀鸣嗷嗷。
【组词】
嗷然
4.
【嗷】
(形声。从口,敖声。本义:哀鸣声)。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嗷,众口愁也。 、 《诗·小雅·鸿雁》-鸿雁于飞,哀鸣嗷嗷。
【组词】
嗷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