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8-01 23:59:1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8-01 23:59:16
劫匪:指从事抢劫行为的犯罪分子,通常指那些使用暴力或威胁使用暴力来夺取他人财物的人。
劫匪一词源于汉语,由“劫”和“匪”两个字组成。“劫”字古已有之,意为抢劫、掠夺;“匪”字原指盗贼,后泛指行为不端的人。随着社会的发展,劫匪一词的含义逐渐固定,专指从事抢劫行为的犯罪分子。
在不同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中,劫匪往往被视为社会的毒瘤,是法律和秩序的破坏者。在许多文化中,劫匪的形象常常与贪婪、残忍和无道德联系在一起。
提到劫匪,人们往往会联想到危险、恐惧和不安。这个词往往带有一种负面的情感色彩,因为它与犯罪和暴力行为紧密相关。
在现实生活中,劫匪的存在往往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威胁和不安。例如,新闻报道中经常会有关于劫匪抢劫银行或商店的报道,这些**往往引起公众的广泛关注和讨论。
在创作中,劫匪可以作为一个引人入胜的角色,为故事增添紧张和刺激的元素。例如,在侦探小说中,劫匪往往是侦探需要解决的谜题的一部分。
在视觉上,劫匪往往与蒙面、持枪等形象联系在一起。在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警笛声、枪声等紧张刺激的声音。
在不同语言和文化中,劫匪的对应词汇可能有所不同,但其基本含义都是指从事抢劫行为的犯罪分子。例如,英语中的“robber”或“bandit”,法语中的“voleur”等。
劫匪一词在语言学和表达中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是一个描述犯罪行为的词汇,也是社会秩序和法律制度的对立面。通过对劫匪一词的学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犯罪行为对社会的影响,以及法律和秩序的重要性。
1.
【劫】
(会意。从力,去声。本义:以强力使对方欲去而不得)。
威胁;威逼。
【引证】
《说文》-劫,人欲去,以力胁止,曰劫。 、 《礼记·儒行》-劫之以众。 、 《战国策·秦策》-已珉欲以齐秦劫魏。 、 《荀子·解蔽》-故口可劫而使墨云。 、 《淮南子·精神》-不可劫以死生。 、 《汉书·高帝纪》-因以劫众。 、 宋·苏洵《六国论》-积威所劫。
【组词】
劫杀、 劫略、 劫盟、 劫质
2.
【匪】
(形声。从匚(fāng),盛物之器。非声。本义:“篚”的古字。竹器,形似竹箧)。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古者盛币帛以匪,其器椭方。-匪,器似竹筐。 、 《周礼·肆师》-共设匪瓮之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