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16:56:0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6:56:07
先入之见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先进入心中的见解”。它指的是在接触新事物或新信息之前,个人已经形成的固定看法或偏见。这种看法往往会影响个体对新事物的理解和判断,使其难以客观公正地评价新事物。
“先入之见”这一成语源自**古代的哲学和文学作品,强调了人们在认知过程中的主观性和局限性。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概念在现代心理学和社会学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应用。
在**文化中,强调“实事求是”和“客观公正”的价值观,因此“先入之见”常常被视为一种需要克服的障碍。在社会交往和决策过程中,避免先入之见被认为是一种重要的素质。
“先入之见”往往带有一种负面情感,因为它暗示了偏见和局限性。它提醒人们在面对新信息时要保持开放和批判性思维。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遇到过因为先入之见而导致的误解和冲突。例如,在团队合作中,某个成员因为对另一个成员的先入之见而拒绝接受对方的意见,最终影响了项目的进展。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如同晨曦前的阴影,先入之见悄然潜入心田,唯有真理的光芒,能驱散这无形的偏见。”
视觉上,可以联想到一个人被蒙上眼睛,无法看清真相的画面。听觉上,可以联想到一种封闭的、回响的声音,象征着内心的固执和偏见。
在英语中,“先入之见”可以对应为“preconceived notion”或“bias”。不同文化中,人们对于先入之见的认识和处理方式可能有所不同,但都认识到这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
“先入之见”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提醒我们在认知和决策过程中要保持开放和批判性思维。了解和识别自己的先入之见,有助于我们更客观地看待世界,做出更合理的判断。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意识到这一点可以帮助我们更有效地沟通和理解他人。
唯陛下观览古今,反复参考,无以先入之语为主。
我们常不免有一种~,看见讽刺作品,就觉得这不是文学上的正路。
1.
【先】
(会意。据甲骨文,上面是“止”(脚),下面是“人”。意思是脚已走在人的前面。本义:前进,走在前面)。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先,前进也。 、 屈原《九歌·国殇》-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 、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恐为操所先。
【组词】
身先士卒;争先恐后;争先
2.
【入】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个尖头器具,尖头器具容易进入。本义:进来,进去)。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入,内也。 、 《诗·唐风·山有枢》-他人入室。 、 《庄子·人间世》-就不欲入。 、 《左传·文公十六年》-有蛇自泉宫出,入于国。 、 《史记·项羽本纪》-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 三国魏·邯郸淳《笑林》-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
【组词】
入门问讳、 入对、 入览、 入迁、 入学、 入口、 入帘
3.
【之】
(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之,出也。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 、 《礼记》。俞樾平议:“此之字乃其本义。未之者,未出也。”-如语焉而未之然。
4.
【见】
“现”的古字。显现;出现;实现。
【引证】
《广雅》-见,示也。 、 《易·乾》。注:“出潜离隐,故曰见。”-见龙在田。 、 《汉书·韩信传》-情见力屈。 、 《战国策·燕策》-图穷而匕首见。 、 《孟子·梁惠王上》-见于王。 、 《论语·季氏》-见于孔子 、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其末立见。 、 《三国演义》-有虹见于玉堂。 、 吴均《与朱元思书》-有时见日。 、 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组词】
见影、 见得
介绍,推荐。
【引证】
《论语·微子》-见其二子焉(让他两个儿子出见子路。见通“现”,使……现。焉,于之,向子路)。 、 《墨子·公输》-见我于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