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14:31:2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14:31:21
“三大改造”在历史上特指1950年代初期,共产党领导的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一系列改造的目的是将个体经济转变为集体经济,消除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在文学作品中,“三大改造”可能被用来描述那个时代的社会变革和人民生活的巨大变化。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更多地被用于历史教育和政治讨论中,用以说明**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期阶段。在专业领域,如经济学或历史学,这个词汇则有着更为精确和深入的学术含义。
“三大改造”这个词汇直接来源于**20世纪中叶的政治和经济实践。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在语言中的使用逐渐固定,成为描述特定历史时期的重要术语。
在**,“三大改造”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里程碑,对后来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结构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个词汇承载着那个时代的集体记忆和社会变革的深刻印记。
对于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来说,“三大改造”可能唤起复杂的情感,包括对变革的期待、对困难的记忆以及对成果的反思。对于年轻一代,这个词汇可能更多地是历史课本上的一个知识点。
在我的家族中,祖父曾是一名手工艺人,他亲历了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段经历对他的人生轨迹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诗歌中,可以将“三大改造”作为背景,描绘那个时代的变迁和人民的情感:
在春风的呼唤下,
土地翻涌,人心沸腾,
三大改造的浪潮,
席卷古老而又年轻的国度。
想象一幅画面,展示农村集体化的场景,人们欢聚一堂,共同劳作,背景音乐可能是那个时代的革命歌曲,如《东方红》。
在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如苏联,也有类似的经济和社会改造,但具体的名称和实施方式可能有所不同。
“三大改造”是一个承载着丰富历史和文化内涵的词汇。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历史术语不仅能够增加知识储备,还能够更好地理解一个国家的过去和现在。
1.
【三】
(指事。本义:数目。二加一的和)。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三,天地人之道也。从三数。 、 《广韵》-三,数名。 、 《庄子·齐物论》-二与一为三。 、 《老子》-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 《易·师》。荀注:“三者阳德成也。”-王三赐命。 、 《后汉书·袁绍传》。注:“三者数之小终。”-结恨三泉。 、 《易·需》-有不速之客三人来。 、 《国语·周语下》-纪之以三。 、 《战国策》-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
【组词】
三叉、 三木、 三节、 三学、 三衙、 三巡、 三休、 三脚猫、 三班六房、 三已、 三五
2.
【大】
“大夫”、“大王”。
世代。 同: 代
【引证】
《敦煌变文集·李陵变文》-陵家历大为军将,世世从军为国征。
3.
【改】
(会意。甲骨文字形,左边是“己”,象一个跪着的小孩子;右边是“攴”(pū),象以手持杖或执鞭。表示教子改过归正之意。本义: 改变)。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改,更也。 、 《诗·郑风·缁文》-敝予又改为兮。 、 《公羊传·庄公三年》-盖改葬也。 、 《论语·雍也》-回也不改其乐。 、 《仪礼·乡射礼》。注:“更也。”-改取一个挟之。 、 《仪礼·士相见礼》-改居则请退可也。 、 《国语·鲁语下》-执政未改。 、 《楚辞·九章·怀沙》-前图未改。 、 唐·贺知章《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 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组词】
改容加饰、 改适、 改教、 改律、 改视、 改节
4.
【造】
(形声。从辵(chuò),告声。本义:到;往某地去)。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造,就也。 、 《书·盘庚》-咸造勿亵在王庭。 、 《周礼·司门》-凡四方之宾 客造焉。 、 《仪礼·士丧礼》-造于西阶下。 、 《战国策·宋策》-而造大国之城下。 、 陶渊明《五柳先生传》-造饮辄尽。 、 唐·柳宗元《柳河东集》-明日造朝。 、 宋·沈括《梦溪笔谈》-造玉清宫。 、 清·方苞《左忠毅公逸事》-造左公第。 、 清·梁启超《谭嗣同传》-径造袁所寓之法华寺。
【组词】
造劫历世、 造历幻缘、 造适、 造胜、 造门